(来源:千龙网)
为了方便市民“骑车+地铁”出行,北京交通部门正开展地铁站点周边的环境改造和停放秩序整治,为自行车寻找停放空间。闲置的小汽车位、可以移至别处的绿地,都成为增加停放空间的“可选项”。北京市交通委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已在50个重点地铁站周边新增非机动车停放面积87901平方米。
7月18日,海淀区西钓鱼台地铁站外的非机动车停车位(上图)。该地铁站C口外新建一座架空栈桥,实现上下行客流分离,并利用栈桥桥下空间新增非机动车车位(下图)。 新京报记者 裴剑飞 摄
“87901平方米”是个什么概念呢?记者查询相关数据发现,不少地区为单辆电动自行车停放占地空间设定的标准是不少于2.5平方米。相较电动自行车,人力自行车停放所需面积稍小一些,综合这些情况,再扣除预留的通行空间,87901平方米的新增停放面积可供3万辆左右非机动车停放。
而从具体的点位来看,每一平方米的新增停放空间都是“抠”出来的。
像在海淀区的西钓鱼台地铁站,经过治理,非机动车的停放秩序有明显改观。7月18日,记者在现场注意到,沿着地铁站向南北两端二三百米的人行步道上都施划了带有白色框线的非机动车停放区,电动车、自行车停得满满当当。同时,增设一处架空栈桥,实现上下行客流分离,并利用栈桥桥下空间新增40个非机动车车位。这可以说是在保证道路通行安全的前提下,“榨尽”了该地铁站周边的空间资源。
“有时候停车空间还是不够用,特别是早上8点以后,距离地铁站较近的地方已经全停满了,都要在稍远的地方才能停下车。”一名市民表示,他经常在这里停自行车后换乘地铁,也会看到个别不自觉的人把车往路边一扔就跑进了地铁站。
海淀区甘家口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避免共享单车堵路,在加强引导的同时,他们积极和共享单车企业合作,共同增派力量,及时疏导、调度单车。
记者注意到,其他地区也在尝试缓解地铁站外的非机动车停放难题。在莲花桥站B口,海淀区羊坊店街道依托“街镇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协调北京京都信苑饭店将5个停车位改造为人行步道并施划非机动车停放区,早晚高峰安排专人引导;在大兴区德茂站,大兴区城管委在符合技术标准的前提下挪移盲道,增加停车空间,修复无障碍设施,解决了非机动车占压盲道的问题。
从实际情况来看,当下要确保骑行者都能按规定停放,还离不开高频次的劝导和提醒。海淀区创新“一巡多能”模式,统筹路侧停车管理员、网格巡查员、文明引导员、志愿者等共计800余人,在早晚高峰时段加强站点值守,全天开展巡查,维护停车秩序。
同时,视频监控设备每天进行线上巡检,如果发现地铁站外共享单车扎堆淤积,便会立即“派单”,通知相关单位、企业及时清理转运车辆。
据北京市交通委方面介绍,随着各项措施落地,市交通委将及时总结工作经验,打造标杆站点,促进互学互鉴,以示范引领带动全市交通综合治理水平全面提升。(记者 裴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