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罗欢
深夜的肿瘤科病房里,65岁的李伯蜷缩在病床上,额角渗出细密的冷汗。胰腺癌晚期的他,正经历着“撕裂般”的剧痛,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甚至连每一次呼吸都像被火焰灼烧。病房外,李伯的女儿小玲正在向主治王医生咨询关于鞘内泵的情况。王医生表示,癌痛不是癌症的必然附属品,正如世界疼痛大会倡导的“无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鞘内泵的出现,让癌症患者能在生命的最后旅程中保有尊严与安宁。
什么情况下使用鞘内泵
“我爸这半个月疼得整夜睡不着,吃吗啡片也没用,还总是呕吐……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小玲向王医生求助。王医生表示,根据李伯现在的症状,疼痛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他的正常生活,建议采用有创介入治疗,比如“鞘内泵植入术”。
小玲担心地问:“鞘内泵安全吗?我爸这个年龄的人能用吗?”王医生请小玲放心:“鞘内泵是专门针对疼痛的‘智能镇痛装置’。通过微创手术,将导管直达脊髓周围的鞘内空间,并将导管埋藏在皮下,以确保导管的精准位置和无菌。药物从这里可以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还能同时阻断疼痛信号向大脑上传。”
那具体什么情况下需要使用鞘内泵?王医生解释说有三种情况:“一是若强阿片类药物无法有效缓解疼痛,或出现严重副作用导致难以坚持用药;二是疼痛强度已严重影响基本生活——无法正常进食、彻夜难眠,甚至引发焦虑抑郁等情绪崩溃;三是预期生存期超过3个月,就可以考虑进行鞘内泵治疗了。”
鞘内泵的“精准打击”原理
止痛药都有副作用,如果鞘内泵直接将这些药作用于中枢神经的话,小玲担心副作用会更严重。
对此,王医生耐心解释说:“阿片类镇痛药的副作用具有明显的剂量相关性。由于鞘内泵能够将镇痛药物不经过全身循环而直接送达中枢神经,实现‘直达靶点’的高效镇痛,所以避免了全身大剂量应用所带来的副作用,所以你所担心的诸如便秘、恶心、嗜睡等问题会减少,对肝脏的损害也明显降低。”
微创手术改变疼痛命运
无影灯下,王医生将一根极细的软管通过穿刺针放入患者目标椎体的蛛网膜下腔(鞘内),导管的另一端埋藏在患者的皮下,将装有阿片类药物的电子泵与导管的皮下端相连,泵内的阿片类药物即可直接被注入蛛网膜下腔,常规缝合包扎处理,整个手术在一小时左右便完成了。
小玲咨询王医生:“鞘内泵需要取出吗?会不会影响化疗和活动?”王医生表示,日常洗澡、活动都不受影响。它只负责镇痛,与化疗、放疗完全不冲突。患者还能通过体外遥控器,在突发剧痛时自行追加药量,真正做到自主化镇痛。
专家点评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麻醉科主任 曾宪章
此篇文章以清晰易懂的语言,文章结构严谨,通过案例展现了精准镇痛对生活质量的改善,在科学性和人文关怀之间取得了平衡,成功实现了将专业医疗技术转化为公众可接受信息的目标,对帮助患者做出合理医疗决策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