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劳动午报)
转自:劳动午报
自2019年世园会闭幕后,北京世园国际旅游度假区用6年时间完成了蜕变,如今年均游客量达百万。这里不仅有PM2.5浓度较周边低15%的生态成绩单,更有477万累计客流的经济答卷;既有水毛茛等珍稀植物的“重生”,也有古生物研学基地的全新亮相。如今,这里形成了“场馆利用有特色、生态建设有高度、消费场景有突破、科技赋能有亮点”的会后利用新格局。近日,记者了解到,该度假区内北京未来科技馆目前已进入施工阶段,预计2026年7月1日投入使用。
PM2.5年均浓度较周边低15%
在广东园的湿地旁,几株叶片如羽毛般的水毛茛正随波轻摇——这些对水质要求近乎苛刻的“环境哨兵”,如今在人工繁育下安然生长。去年,科研人员用56天踏遍61个点位,最终在延庆及周边找到39处水毛茛、睡菜、荇菜的野生种群,随后在度假区建成迁地保护试验区,成功破解其繁育技术。“这些植物是生态环境的指示植物,对环境要求特别是水质要求很高,充分说明了延庆水环境治理的显著成效。”北京世园林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科研技术部相关负责人说。
如今,这些水生植物不仅是科研样本,更成为研学教材。该公司组织了以水毛茛、荇菜和睡菜为主题的生态研学活动,让孩子们在实验室观察其种子萌发,在湿地边记录生长数据,让“水质密码”走进公众视野。
这样的生态实践已形成体系。北京世园国际旅游度假区全园绿化率达87%;采用节水灌溉、有机废弃物循环利用等技术,年减少水资源消耗20%。这种“公园城市”实践模式,使该园区PM2.5年均浓度较周边低15%,成为首都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6年来累计接待游客477万人次
7月的“世园之夜”,热气球在黄昏中缓缓升空,与千架无人机组成的光影矩阵交相辉映。50种啤酒、百余种小吃的夜市并非主角,景德镇陶溪川创意市集的陶艺体验、啤酒巴士上的NPC(非玩家角色)互动,让夜间经济跳出“逛吃”窠臼。这样的场景创新已成常态。北京世园国际旅游度假区连续5年举办的草莓音乐节,成长为吸引超10万人次的国际IP;《梦华·长城》情景剧全年307场演出,将长城文化与园艺景观融合,直接带动八达岭客流向延庆腹地延伸;国际铁人三项挑战赛上,20国选手在绿水青山间竞速,见证度假区年均200余场赛事的体育基因。据了解,北京世园国际旅游度假区6年来累计接待游客477万人次。
北京世园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了世园会后利用重点项目的进展情况。其中,世园党建教育基地项目位于浙江园,依托江南仿古建筑和红船广场打造成北京市独具特色的党建教育基地。世园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项目位于会时竹藤馆,通过设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主题墙、模拟法庭等场景,使青少年在参与和体验中学习法律知识。
北京未来科技馆项目主要对生活体验馆及周边配套设施进行提升改造,划分为主展馆、商业合作空间、创客工坊、临展厅、独立儿童探索乐园、科学主题餐厅及多功能厅7大功能模块。目前已进入施工阶段,预计2026年7月1日投入使用。
搭建中外青少年交流新场景
据了解,世园国际营地运营首年便接待10万名青少年,中俄营地大会吸引85家展商,“中美飞虎队友谊学校国际营地”挂牌后,与俄罗斯海洋儿童中心等建立深度合作。7月5日启幕的WTI青少年国际营中,50余名中外少年共探“科技+环保”,在机器人表演、元宇宙体验中打破文化壁垒。
世园研学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植物馆的生态课、国际馆的匹克球训练、元宇宙实验室的沉浸体验,已构成覆盖12个领域的研学课程体系,而即将开放的隆庆街非遗街区制陶、蜡染体验,将让“动手实践”再添新内涵。
“我们将进一步优化研学课程体系,为青少年搭建起通向未来的桥梁。同时,继续深化国际合作,持续推进国际青少年之间交流学习。”相关负责人表示。
□本报记者 周美玉/文 曹立栋/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