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的报道说,北京餐饮门店,正在抛弃包间。
不仅仅是包间没了,现在大饭店都在出来摆摊了。
餐饮业有句俗话:“散台拉人气,包间赚利润”。包间消费成为一家餐厅利润的重要支撑。
北京统计局数字显示,2025年一季度,北京限额以上餐饮企业营收总额为259.1亿元,利润总额为亏损5219万元。
《经济观察报》的报道说包括小吊梨汤、旺顺阁·北京菜、御掌柜等多家餐饮企业均出现商务消费人群数量下滑明显的情况,导致餐厅内包间的人均消费出现了15%—30%不等的下滑。
上海市餐饮烹饪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1-4月,上海各餐饮业态的总营收为48.75亿,较去年同期下降6.56%。人均消费500元以上餐厅数量从2700家到1300家。
上海中高端餐饮受到商务宴请需求减少、包间消费力下降等因素的严重冲击 。
不止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都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包间消费下降的情况。比如安徽合肥的一家主打商务宴请的私房菜馆,包间预定量从“一周爆满”到“两三场“。
专业公众号“餐企老板内参”的文章说,有的餐饮门店包厢上座率从70%降至30%,单桌消费金额从人均300-500元降至150元以下。
除了公务接待在下滑外,商务宴请的下滑趋势也非常明显。公司都在降本增效,允许员工报销的人均餐标大幅下降。包间的老顾客频繁提及“报销标准越发严格”“报销标准降低”,并且经常需要将发票拆分开来报销。
经济放缓冲击消费能力,用户更趋理性,许多原本会选择包间的消费人群开始转向门店大厅或干脆缩减频次、取消聚会。
那么,包间就要坐以待毙吗?
其实,有一个重要的转变趋势,今年家庭式消费正逐渐取代商务宴请,成为餐厅消费的新主力。家庭聚餐的消费者点餐时都更加理性,不会太讲究场面。
当消费主力从商务消费逐渐转向家庭亲友消费时,餐饮企业也开始主动调整。
比如在保留商务宴请必备的高端菜的同时,推出了许多价格更贴近老百姓消费需求的菜品。
再比如有的餐厅开始注重给予消费者仪式感,同时调整包间的数量和布局,在缩减了包间数量的同时,将原本用于建设包间的空间改为增加卡座。
除了包间正在从”商务空间“转型为”家庭空间“之外,作为一种餐饮社交方式,传统包间对于年轻人来说,也显得过时了。
有些老牌餐厅的包间,还是以“装修豪华、服务周到”为卖点,而“餐企老板内参”的文章说年轻群体更需要”自我表达“需求,偏好”轻社交“聚会。目前在80后、90后主导消费的趋势下,包间的吸引力进一步削弱。
有些餐厅也随之做出改变。海底捞在西安开的包间带独立KTV,能边唱边涮火锅,还有配备茶桌的包间适合商务洽谈。再比如上海“福和慧”素食餐厅创新推出“商务茶宴”,将禅意空间与精致素食结合。
包间的消失,折射出的是消费能力乃至经济社会的变迁。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企业采购非酒类礼品同比增长184%,其中数字文化产品、健康体验服务等新品类呈现爆发态势。商业活动正逐渐摆脱酒精依赖,市场正在回归价值交换的本质。
或许,下一个商业周期的脉搏,始于餐桌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