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建设中的花江峡谷大桥,其混凝土“筋骨”全部采用就地取材的机制砂。面对省内无大河、缺河砂的困境,贵州科研人员数十年攻关,成功将工程弃渣“变废为宝”,研发出高性能机制砂及配套技术。这项“就地取材”的创新不仅为贵州9000多公里高速公路建设节省超230亿元投资,其混凝土性能更在强度、耐久性等关键指标上全面超越传统河砂。如今,源自贵州的机制砂技术标准已从地方规范升级为全国及行业标准,其首部英文规程更伴随“一带一路”项目走出国门,在格鲁吉亚等地应用,成为践行高质量发展与“双碳”战略的典范。
一审:曹 轶
二审:李柏杉
三审:罗 阳
上一篇:2025暑期档电影总票房破40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