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读《上海体育史话》
寻体育历史记忆
《上海体育史话》于1982年10月发刊
是讲述上海体育故事
推动上海体育文史工作的重要刊物
跟随小体
从史话里探索更多上海体育记忆
7月19日晚
2025上海明日之星排球争霸赛
在卢湾体育馆落下帷幕
本期,小体来为你讲述
上海排球运动发展中
那些难忘的“第一次”
首次组建队伍
上海市排球代表队的第一次组建,是1951年为参加华东区比赛而临时组织的,主要是为选拔队员,参加同年举行的“第一届全国篮球、排球比赛大会”。最终出战的华东队中,男队有钱家祥、孙宗堂、王祖洪、饶余榕、徐英铵、张臣模等队员,女队有项毓琳、朱琼玉、胡烈兰、李淼、陈梅贞等选手,教练为周达云和朱戚公,在本次赛事的华东区夺得冠军,并收获全国第四名。
全国篮球、排球比赛大会女子排球比赛场景
1953年,华东体育训练班正式成立。排球班(上海代表队前身)在班主任朱新明的主持下正式开班,地点选在原华东政法学院校址。当时男排队员有上海大学生选手宋宗舫、钱家乃和公安局选手刘瑞增、俞庙虹,浙江选手冯正海、福建的周隆桂和安徽的许春荣等,女排队员有福建方元贞、方元元和山东刘秀珍等,由金兆均任总教练。
1954年10月,上海体训班和华东体训班合并,改称“华东体育学院竞技指导科”,校址也迁入南京西路。排球班增加了男队员董兴祥、顾嘉衍,女队增加了顾美娟、张恩美、孙晋菊、汪竞雄、董复姗、刘凤秋等。
首个国际性比赛
上海排球队第一次参加国际性比赛是在1955年4月,捷克和保加利亚两支国家队同时来访。为迎接比赛,临时召集了老队员吴成美、徐英铉、张臣模以及新选手祝嘉铭、张祖恩、徐大用,与原竞技科队员进行集训,由周达云任教练。不过,因当时缺乏国际比赛经验,上海队以0:3分别负于捷克和保加利亚。
1957年后,上海男女排球队曾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新队员迅速成长,如男队祝嘉铭、李家振、李宗镛、张祖恩都已成为骨干,女队也由高大队员曹其纬、孙晋菊和邵佩霞等代替原主力,使实力大大增强。
这时,国内外比赛任务也日益增多。如1957年日本女排第一次来访,当时上海女排由虞强鸣、顾美娟、方元贞等老队员带领,以3:0战胜日本女排。上海男排也以3:1战胜来访的欧洲强队民主德国队,赢得了国内外排坛的好评。
第一届全运会夺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于1959年10月在北京举行。为迎接这次体育界的盛会,上海集中了所有的优秀选手,分红、兰男女各两个队进行集训,以便组成最强阵容去参加全运会,为上海争光。
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运动会开幕式
当时以运动系为主的红队集中于原址,由刘青山任领队,教练是胡棣华、陈贤如和许春荣。以大、中学生为主的兰队集中于体育俱乐部,由夏云为领队,教练是宋宗舫、陈梅贞。
在这阶段中,上海队在训练工作上采用红、兰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方针,并强调“百花齐放”,博采众家之长。上海队的教练和运动员积极参阅国内外技术资料,因此有着信息灵通、理解力强和见识广等特点。教练员又能在广泛吸取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认真听取运动员的意见,制订出适合本队特点的战术方案和训练计划,排出两套主力阵容。
训练场上,队员们比、学、赶、帮,在技术上下功夫,强调全面、扎实、合理,同时结合专项素质训练,使一年来的训练工作收到很大的效果。当时,上海结合国内南北两个流派的特点,取其所长,采用高与快结合的进攻战术。由于战术指导思想明确,同时借鉴欧洲强队的二次传及其跳传转移的先进战术,使上海队初步形成了独特的战术风格。加之通过“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的大运动量训练,上海队的战术、技术水平在1958年后取得了迅猛的发展。
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运动会排球奖牌
上海队“高快并重”“两次结合”的战术,既能对抗北方队的强攻,又能适应南方队的快速进攻,在全运会的比赛中,上海队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观众面前。首届全运会上,上海男排夺得全运会冠军,女排也荣获亚军,为上海争光添彩。
原标题:《体“谈”记忆|第一次组队、参赛、夺冠......细数上海排球的“首次”》
栏目编辑:沈毓烨 文字编辑:吕剑波
来源:作者:上海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