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环境报)
转自:中国环境报
盛夏时节,浙江省杭州市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以下简称西溪湿地)美景正盛。人们穿行在港汊河道中,欣赏着周围丰茂的植被,飞鸟、芦苇等景致依次闪过。
日前,湿地保护国际研讨会刚刚落幕,与会者盛赞中国湿地保护的“西溪模式”——这片曾因人为干预而衰落的湿地,用20年时光以实际行动践行“两山”理念,更以湿地与城市一体化发展的生动实践,向世界递出一张闪亮的名片。
2005年5月1日,西溪湿地以我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的形象全新亮相,20年来,这片湿地交出了满意的生态答卷并写下动人诗行——西溪且留下,留下的不仅是潋滟水光中的诗意栖居,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密码。
西溪湿地莲花滩。马祯俊摄生态筑基:
从“边缘地带”到和谐共享的“城市绿肾”
01
西溪,古称河渚。相传宋高宗初至杭时,以其地丰厚,欲都之,乃云“西溪且留下”。著名文人张岱在《西湖梦录》中说:“欲寻深溪盘谷,可以避世如桃源、菊水者,当以西溪为最。”
然而,曾经的西溪湿地却并非这般曲水清幽。与水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船工周忠伟,就见证过西溪湿地“臭烘烘”的历史,也亲历了从“离乡人”到“护湿人”的身份转变。
正值旅游旺季,来西溪湿地游玩的旅客一波接一波。“这段时间,坐船的游客明显多了起来,10点不到,码头上就没有船了,60多艘电瓶船全部开工。”周忠伟是杭州西湖区蒋村乡周家村村民,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西溪湿地,见证了湿地的衰败和重生。
游船从深潭口码头出发,碧波荡漾,盛夏气息浓郁,周忠伟谈起他记忆中的西溪湿地:“以前这田间地头都是柿子树,儿时跟伙伴相约抓鱼虾是最欢乐的回忆。”船行到“十里芳菲”景点,周忠伟手指向岸边,“这儿就是我原来的家,小时候湿地内水都能直接喝。”
然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开发建设,这里出现了生猪养殖、水产养殖、生活排污三重污染,导致水草疯长、污水横流……
转机始于2003年。随着杭州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启动,西溪湿地保护区旅游专项规划也随之出台。当时,保护区域实行撤村建居,超1.3万村民全部外迁安置,周忠伟就是其中之一。
经过两年综合整治,2005年,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正式开园,周忠伟和许多村民一起回到公园上班。而他所在的车船部有近200名员工,其中和他一样的原住民占70%。
如今,每当周忠伟驾驶电瓶船穿梭水道时,总不忘向游客讲述湿地重生的故事,呼吁大家保护湿地环境。“在园内工作,每日目睹碧水潺潺、绿树成荫、鸟翔鱼跃,真是种享受。”周忠伟说。
20年来,杭州市尽最大努力改善湿地生态和水环境,既着眼于细微处治理,更立足于全局性谋划。《杭州市西溪湿地保护区总体规划》《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条例》……杭州市陆续出台系列文件,坚定不移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首位,坚持“生态优先、最小干预”原则持续升级湿地治理方式,涵养自然生态体系,既以刚性条例守住生态底线,又为长远发展科学谋篇,探索形成湿地为“玉”、周边为“金”,湿地与城市一体化发展的“金镶玉”模式,努力把杭州建设得更美。
水清浅,鱼潜底,悠悠鸟鸣来。截至2024年底,西溪湿地共记录维管束植物971种,昆虫918种,鸟类224种,与2005年开园数据相比分别增加了750种、441种、155种;水质从劣Ⅴ类提升至Ⅲ类。
西溪湿地持续推进“还湖于民、还园于民、还景于民”,免票开放区域由原先两平方公里大幅扩展至5.79平方公里,同时,可免票游览的环西溪绿道长度也增至9.2公里。从无人问津的“边缘地带”到和谐共享的“城市绿肾”,西溪湿地正成为人民群众身有所栖、心有所依的绿色家园。
价值转化:
从“生态修复样本”到“两化融合”发展格局
02
从“鱼塘变绿肾”的生态修复,到“湿地赋能城市”的绿色发展,西溪湿地探索出的“金镶玉”模式,已成为杭州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6月的热风拂过,西溪湿地深潭口水域周围人挤人,大家的目光紧紧盯住龙舟方向,只为一睹赛龙舟盛况。“咚咚……”湿地深处传来战鼓擂动,惊起数只白鹭。只见水面破开道道青浪,二十余艘龙舟如离弦之箭,而“百舸争流”的主力,则来自蒋村、五常街道等地的青年。
80后的钱华东是杭州市余杭区五常街道原住民,从8岁开始赛龙舟。“我们从小住在水边,对龙舟的喜爱是刻在骨子里的。”他说。
西溪湿地大力推进民俗文化传承,将人作为文化保护的核心,让原住民的居住、教育、就业留在此处,让他们能守望原乡,传承原汁原味的文化。新春探梅节、阳春花朝节、端午龙舟节、深秋听芦节、冬日干塘节,六大民俗品牌贯穿全年,构建起“湿地+文化”的产品体系。原始的农耕方式在家门口转型升级,成了文旅产品,提升了经济效益。很多湿地老手艺也随之活起来,“湿地农民”摇身一变为“湿地经营者”,将西溪湿地的“乡土文化”发扬光大。
巧手一捻一挑,竹篾上下翻飞,一个造型古朴的小花篮逐渐成形。西溪湿地河渚街上,小花篮竹编铺店主洪立萍正熟练地展示这项几近失传的编织技艺,被游客围了一圈又一圈。
“小花篮是我们老西溪人用来捕鱼、装菜的篮子,我6岁就跟着奶奶学习编织手艺。2005年,湿地公园开园,我不再养殖生猪,重新恢复了手艺。后来,在街道扶持下,我开了工作室,2009年,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溪小花篮编织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还受邀去国外宣传西溪小花篮。”洪立萍说,店内以现场教学为主,也会售卖一些竹艺制品,生意好时一年营业额可达20万元。
离小花篮竹编铺不远的白墙上,“西溪且留下”五个大字格外引人注目。如今,西溪的生态环境留下了,花鸟鱼虫留下了,老西溪人留下了,络绎不绝的游人也留下了。
从开园至2024年底,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累计入园人数达6500万人(次),经营收入达28亿元;近年来每年入园游客多则超5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经营收入约两亿元。
如今的西溪湿地不仅是一个景观点,它早已悄然融入居民的生活和城市发展中,实现旅游、求学、居住、创业等城市价值复合化、城市功能集约化发展。湿地周边,一条条美丽绿道纵横交织,名校名企名园依次落户,形成文创产业带、休闲商业带、生态经济商务带等多个片区。
目前,西溪周边新兴住宅集聚区已吸纳20多万常住人口,“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两化融合发展格局进一步形成。
科技驱动:
从人力值守到“数字智治”
03
近年来,西溪湿地一直在寻找湿地保护的最优解。经20年的保护与发展,湿地在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协同融合发展上取得明显成效。西溪湿地如何进一步优化发展策略,更好地开启未来的保护工作?
作为全国唯一的国际重要湿地数字化试点,西溪湿地正将科技创新与生态保护深度融合。
清晨,西溪湿地的水面泛着碎金般的光,36套生态监测设备正无声记录着这片水域的“呼吸”。在湿地莲花滩的观鸟区,一些鸟类爱好者已开始聚集。“看,那边有一只小水雉,这可是湿地‘常住民’。”一名观鸟人兴奋地说。此时,在西溪湿地智治中心内,鸟类监测系统也捕捉到这个可爱的小生物,并生成一条数据记录。
站在观鸟台上,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想望着白鹭在浅滩上优雅踱步,棕头鸦雀在林间自由穿行。这些鸟早已成为他熟悉的“老朋友”。自西溪湿地保护行动启动以来,刘想与这片湿地相伴已有20余年。从国家层面的湿地公园验收、湿地保护法制定,到珍稀鸟儿在湿地的现身,他都能娓娓道来,因此大家称呼他“湿地一哥”。
“仅靠传统管理手段,已难以科学高效地应对当前湿地保护所面临的难题。以湿地空气质量为例,它受游客出行、天气温度以及各类内外部生产经营活动等诸多复杂因素影响,以往缺乏精准的评估方法。此外,湿地生态系统由水、气、土和生物等多种生态要素构成,这些要素相互作用,使管理者在制定湿地综合保护策略时也面临诸多挑战。”刘想说。
2024年3月,西溪湿地智治中心投入运行,利用数字孪生、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整合零散数据资源,通过仿真计算推演等技术手段,提升精细治理水平,为保护湿地生态和水环境提供强大支撑,这标志着湿地迈入数字化保护和利用新阶段。
湿地莲花滩区域面积不大,却是一个典型的集齐全生态要素的场所。在这里,智治中心布设了水质、雨量计、碳汇、土壤和鸟类音视频等监测设备,用于观测和统计莲花滩实时生态环境信息。
同时,通过无人机摄影和人工水下地形监测方式,建立了莲花滩3D仿真模型,可随时了解不同水位下的露滩面积。基于此,栖息于西溪湿地的鸟类能被精确检测,对记录、保护新落户珍稀鸟类具有重要意义。
在西溪湿地智治中心的数字大屏上,24个模型和26个算法实时跳动,将水质、鸟类、气象等实时采集的数据转化为可视化的生态图谱;无人机每半月进行一次巡航扫描,以厘米级精度呈现10.38平方公里湿地的全景;分布在全域的36套智能感知设备全天候追踪水质波动、大气变化及生物活动……
这场静悄悄的数字革命,既让这片千年湿地保留了“云树绕堤沙”的诗意,又赋予了它“万物皆可溯”的智慧守护。
未来,西溪湿地将锚定“世界湿地保护与利用的典范”和“国际级旅游目的地”目标,持续深化保护、管理、经营与研究工作。助推我国乃至全球更多湿地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