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教育报
云南省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彝绣是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彝族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彝绣融入幼儿园课程,不仅可以丰富课程内容,提升幼儿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对于保护和传承非遗具有深远意义。本文以大班活动“好玩的彝绣”为例,分析彝绣在幼儿园课程中的融合策略。
环境润童心,营造彝绣文化氛围
我们在幼儿园内精心创设彝绣馆,将其打造成可触摸的文化宝库。馆内布置色彩鲜艳、纹样精美的彝绣作品,既有火焰纹、羊角纹等寓意深远的绣片,也有抱枕、桌布等兼具实用与艺术价值的家居用品,更有长袍、百褶裙、胸针等彝族传统服饰与配饰。幼儿置身其中,仿佛穿越时空,能直观感受到彝绣的独特魅力。
除了静态陈列,我们还创新设计了互动墙面。“彝族生活场景”主题墙嵌入可拆卸的磁吸绣布组件,幼儿可以自由拼贴纹样,化身小小设计师。在“我的彝绣故事”涂鸦区,幼儿可以用画笔描绘对绣品的奇思妙想,让艺术想象自由驰骋。
与此同时,我们创设了“小绣娘工坊”彝绣活动区,木质绣绷、绣布、绣线、绣针等工具一应俱全,为幼儿营造出自由宽松的实践空间。在这里,幼儿可以随心取用材料,在一针一线的探索中,开启彝绣文化的奇妙之旅。精心打造的环境,成功创设了浓厚的彝绣文化氛围,为幼儿后续深入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
多感官体验,鼓励幼儿自我表达
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倾向于通过直观、具象的方式感知世界。我们深度挖掘多感官体验的教育价值,让彝绣文化“活”起来。
在环境创设上,我们将色彩斑斓、图案各异的彝绣作品巧妙布置在活动室墙壁、走廊等幼儿视线常及之处,让文化符号融入日常。班级标识采用刺绣姓名贴,区角规则牌以挑花绣装饰边框,实现彝绣元素的常态化渗透。幼儿通过看、摸、穿、戴、玩等多元方式,触摸绣品的细腻质感,感受指尖流淌的文化温度。
刺绣环节采用分层递进的教学策略。初级阶段,以感知体验为核心,通过触摸绣布猜材质、穿针引线、认识绣布经纬线等活动,锻炼幼儿手部精细动作。教师还创编“前一步,后一步,绣出小花不迷路”等趣味童谣,辅助幼儿记忆“压针绣”技巧。中级阶段,我们开展“纹样设计师”活动,引导幼儿用贴纸、印章组合几何图案,理解彝绣构图规律,运用挑花绣等基础针法完成图案填充,并融入色彩搭配知识。高级阶段则升级为“合作绣”,幼儿分组围绕彝族传统纹样进行创意组合,在分工协作中学习针法衔接,共同完成主题绣品,用针线表达独特想象。
此外,我们引入AR(增强现实)技术为彝绣体验注入新活力。扫描绣品图案,即刻呈现生动的动画或非遗传承人讲述纹样寓意的短视频,如“蝴蝶妈妈”的传说,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互动体验,加深幼儿对文化内涵的理解。
在多感官体验的深度浸润下,幼儿对彝绣的热情持续升温,他们主动分享感受、积极提问探索,充分彰显了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
多元立体评价,争做“小小传承人”
依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我们构建了层次分明、多元立体的评价体系,推动彝绣实践不断优化。
我们设置“成长轨迹墙”,分阶段展示幼儿作品,体现从乱线涂鸦到精美纹样的作品发展历程,并配以教师细致的观察记录,让学习轨迹清晰可见。我们还举办了“彝绣奇妙夜”主题互动展览会,幼儿化身小小讲解员,家长通过扫码收听创作故事音频,让评价更具互动性和趣味性。
我们加强社区联动,将幼儿绣品装裱成“移动画廊”,在社区文化中心巡展;联合非遗工坊开展“亲子绣品义卖”,所得捐赠用于彝绣传承项目;通过幼儿园微信公众号“彝绣小传人”专栏,发布刺绣过程短视频、幼儿采访语录,扩大非遗教育影响力。
为增强幼儿的荣誉感与使命感,我们设计独具特色的非遗认证仪式,由非遗传承人亲自颁发“铜针级”“银针级”“金针级”小小传承人等级证书。同时,推行文化传承接力计划,大班幼儿毕业前录制教学视频,将基础针法传授给弟弟妹妹,存入“幼儿园非遗档案库”,让传承的火种生生不息。
(作者系云南省楚雄州禄丰市第一幼儿园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