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生李晓燕
一把刻刀、一卷素纸,剪刻出一幅13.42米的长卷,浓缩了总长134.2公里的平陆运河的壮阔图景。近日,南宁剪纸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杨再旺耗时一年半精心创作的巨幅剪刻纸作品《龙腾运河》正式完成,这幅作品运用传统剪纸技艺,巧妙地将世纪工程平陆运河及其沿线的壮美广西风光融进腾飞巨龙。
匠心剪刻 将平陆运河“搬”到纸上
当《龙腾运河》剪刻纸长卷徐徐展开,观者无不屏息凝神。
“整幅作品长13.42米,精确对应着平陆运河134.2公里的总长,是对世纪工程的致敬。长卷以一条气势磅礴的巨龙贯穿始终,其蜿蜒的身躯巧妙地构成了运河的河道与岸线。”杨再旺在介绍创作构思时表示,“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图腾,是中国人眼中祥瑞般的存在。巨龙穿行于运河开凿沿线的壮美广西图景,结尾处龙腾起入海,入海口繁忙景象跃然纸上,象征着通江达海、向海图强的愿景。”
这条“纸龙”串联起的,是运河沿线横州市、灵山县、钦州市等地的独特风貌。细观长卷,细节令人惊叹:横州地标伏波庙的飞檐斗拱、特色民俗“跳岭头”中傩面舞者的生动姿态、钦州闻名遐迩的坭兴陶器……这些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被杨再旺巧妙地融入运河沿岸的景观之中。
创作这幅作品时,杨再旺力求通过剪纸独特的语言去表达、呈现。杨再旺说:“剪纸有自己的语言。以横州伏波庙、百鸟衣为例,将剪纸技法上的锯齿纹、月牙纹等传统元素和现代建筑的直线画法相融合,辅以阴阳剪法,使得画面呈现出层次感。”在作品中,可以看到锯齿纹细密地排列,营造出鸟雀的质感。通过阴刻与阳刻的交替运用,建筑的结构、人物的动态、树木的韵律都得到了层次分明、栩栩如生的展现。运河开凿工地的“铿锵铁骨”、壮乡山水的“诗性线条”、碧波行船的“流动韵律”,在黑白分明的剪纸世界里交织成一首壮丽的时代交响曲。
“很震撼,居然能把平陆运河浓缩在这短短十几米的纸上。路过,赶紧带孩子来欣赏,让他见识一下广西的秀美、剪纸的精美以及平陆运河的宏伟。”游客黄先生一边观赏一边点赞。
日夜挑战 前后打磨耗时一年半
创作一幅如此规模、内涵丰富的剪刻纸长卷,绝非易事。杨再旺坦言,从2024年初萌生想法并开始收集资料,到最终完成,这400多个日夜充满了挑战。
“作品从2024年初开始设计,前前后后共创作一年半的时间。”杨再旺回忆道,“收集资料过程中,我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有时还去实地采风。”海量信息涌入脑海,如何取舍、如何布局成为首要难题。“创作的难度在于作品元素之间的衔接,以及大量元素的主次把控。”
“真正开始创作时,舍弃了四五版草稿。有时太贪心,总想把壮美广西呈现得淋漓尽致,什么元素都想往上添。结果却是画面过于拥挤,‘水满则溢’,作品失去了重点和美感。”杨再旺坦言,经过不断摸索,他逐渐领悟了艺术创作中“断舍离”的真谛,“慢慢地学会了舍弃,把精彩的地方浓缩放大。”
为了追求更丰富的视觉效果,杨再旺还曾尝试使用红色、黄色等多种颜色的纸张来搭配,然而效果都不太理想。“多次尝试后,我决定用黑白色调进行鲜明对比。”这一决定,最终赋予长卷以纯粹、凝练、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艺术效果。
创作进入攻坚阶段,杨再旺常常一坐就是一天。他的朋友、南宁蛋雕手艺人吕昆翰回忆道:“有时候他会来我这边创作,遇到剪刻、建筑方面的问题时,会来找我讨论帮忙,我尽可能地辅助他完成。”这种同行间的交流与支持,也为作品的最终完善提供了助力。
“在创作过程中我自己打了很多版样本,反复对比、反复打磨。”对待作品,杨再旺精益求精。当最后一刀刻下,长达13.42米的《龙腾运河》剪刻纸长卷完整地呈现在眼前,所有的艰辛都化作了满满成就感。
以刀为笔 绘就壮美广西图景
今年34岁的杨再旺是广西河池凤山人,打小就喜欢民间艺术。他与剪纸艺术结缘始于大学时代。2012年,正在中南民族大学攻读艺术设计专业的大一新生杨再旺,一次偶然的机会加入了学校的剪纸艺术社团,从此正式开启了他的剪纸之旅。
兴趣迅速转化为热爱和执着。毕业后,他不断拜师学习,深入钻研剪纸技艺。十几年来,他对剪纸的感情越来越深。杨再旺深耕剪纸工艺,从爱好者逐渐成长为专业人士,现为南宁剪纸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23年评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用剪纸表现广西的秀美风光与波澜壮阔。”杨再旺始终将目光聚焦于生养他的八桂大地。近年来,他多次尝试将广西独特的民俗文化、丰收的喜悦图景剪到纸上,用这种传统文化形式讲述新时代的广西故事。
他的努力得到了广泛认可,其剪纸作品多次在广西区内外的文化艺术比赛中获奖,更有多幅作品被广西美术馆、杭州市文化馆、蔚县博物馆等机构收藏,成为传播广西文化的重要载体。
谈及《龙腾运河》剪刻纸长卷创作初衷,杨再旺说:“就是想把运河搬到剪纸上,让大家来感受世界工程的壮阔,感受剪纸文化的魅力,同时深入了解运河开凿沿线经过的广西各地风光、文化特色、风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