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衢州日报)
转自:衢州日报
记者 方利军 通讯员 黄宣滕 沈海啸 陶红平
“既有野趣,又给足安全感,这才是家门口游泳的好地方。”昨日,龙游县灵山港鸡鸣堰天然水域泳场正式开放,带娃戏水的余晓军赞不绝口。这是衢州今年新建的6个“野能游”泳场之一。
自2023年“安全亲水”民生实事项目启动以来,衢州已建成24个“野能游”泳场。而在浙江全省,一个覆盖更广的“野能游”网络正在加速成型。省河长办最新数据显示,截至本月初,全省已建成55个此类泳场,正冲刺100个目标。
从隐患重重的“野游地”,到安全畅游的“野能游”,源于一条人大代表的民生建议。
建议背后是民生关切
2022年夏天,外地游客一家六口在衢江戏水溺亡的悲剧,深深刺痛了衢州市人大代表、龙游县龙南水利流域服务站副站长胡翠的心。
“一个生命逝去,就是一个家庭的破碎。”回忆起这起事故,胡翠至今难掩痛惜之情。
以往,面对野外游泳的安全隐患,管理者惯常的做法是竖起“禁止游泳”的警示牌。
但胡翠有更深的思考,浙江“五水共治”已让家门口能游泳的河道越来越多,“治水为民,与其一味封堵,不如合理疏导。”
她把履职目光投向了“野游”安全隐患治理。在持续深入一线调研后,2023年市人代会召开前夕,她提交建议:以深化河长制为契机,在天然水域打造“安全亲水平台”,让群众“野游”有安全的去处。
这条建议经市人代会投票,被列入当年衢州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
衢州要在天然水域建设游泳场所,引发社会关注。衢州百姓给这项“民心工程”起了个形象的名字——“野能游”,期盼实现“下水放心、游泳安心”。
泳池建在山野间,怎么才能让游泳者既享野趣,又有安全感?作为“野能游”项目建设的牵头单位,市体育局作出了回应。
记者手记
从一场接力看全过程人民民主
一条建议,催生一张“安全亲水网”。衢州改造“野游”空间、完善服务机制,推动“野游”变身“野能游”,让好山好水成为群众的天然运动场,民生温度触手可及。
这条建议,源自百姓“想游”的朴素呼声,经代表委员精准“送单”,政府高效“接单”,最终由百姓满意“验单”,形成了民有所呼、政有所应、行有所效的闭环,正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
这一实践,彰显的是治理效能。从破冰探索到全省推广,再到持续扩容安全运行,衢州“野能游”模式用实践检验了生命力。它在全省持续接力、加速覆盖的意义已超越一地一域,成为浙江以“绣花功夫”满足民生诉求、探索治理现代化的鲜活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