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工人日报)
牛初乳、小美好、正青春、老腊肉、满堂红……产业园里,小辣椒分类码放整齐;一旁的“辣妹”“椒哥”在直播镜头前介绍着辣椒品种和风味,火热“带货”……
这是日前本报记者跟随“活力中国调研行”江西主题采访活动,走进江西省高安市上湖乡的高安富硒辣椒产业园看到的一幕。这些生动有趣的名字,源于产业园区建立分选分级标准,根据辣椒生长周期和辣度不同,将辣椒分成的5个品级,以品质定销路,以质量定价格,实现产销精准对接。
上湖种植辣椒已有40余年,老百姓几乎家家户户种辣椒,全乡种植面积有上万亩。但之前由于辣椒品质参差不齐,销售渠道不畅,辣椒产业大而不强。
上湖乡党委副书记黄鑫介绍,为做强辣椒产业,2020年9月,高安市在上湖乡建成占地2000亩的高安富硒辣椒产业园,通过“政府引导、村投投资、合作社运营、农户参与”的模式,将工业生产中的标准化理念贯穿农业全链条,对辣椒种植、检测、销售等环节进行了多项统一,推动辣椒产业规范化、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目前,上湖乡每年辣椒复种面积约1.5万亩,年产量约6万吨,创造出约3.6亿元的总产值。
上湖乡赤星村村民王仁华从20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种植辣椒。他告诉记者,以前,他在自家菜地上搭小拱棚种植,每亩地年纯收入7000元左右。产业园统一建设标准化钢架大棚后,曾经的易涝沟渠改造一新,也改变了椒农“弓腰作业”的历史。王仁华一口气租赁了12个大棚,共占约6亩地。“今年年收入可突破15万元。”王仁华说。
当前,产业园已培育富硒辣椒相关企业12家,辐射带动周边乡镇300余人就业,带动周边9687户农户种植富硒辣椒。高安辣椒年产量增长30%,2024年乡里农户亩均增收约3000元。
小辣椒带动大产业,是江西创新推动涉农产业发展的生动写照。“十四五”以来,江西省坚持以工业化理念和市场思维、创新思维、互联网思维推进农业产业化高质量发展。2024年,全省涉农主体实现销售收入3672.2亿元、同比增长9.9%。
如今,江西聚焦全省134个优势特色产业,做深做实土特产文章,创建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8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2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64个;认证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8132个,居全国前列。
“330丝瓜”、富硒大米、富硒茶油、富硒脐橙……在赣州市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打造了一系列富硒优质蔬菜品牌。依托丰富的富硒土壤资源优势,潭头村大力发展富硒产业,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流转土地建设大棚,引进多家龙头企业。目前梓山镇已建成蔬菜、油茶、脐橙三大万亩富硒基地,产品销往湘闽及粤港澳大湾区等地,还搭上中欧班列出口海外。
而农产品要增值,深加工这个环节必不可少。在于都,江西都夏园食品有限公司建立了现代化高标准智能化育苗工厂,流转了3000余亩种植基地,建成果蔬智慧分拣中心和果蔬加工、饮用水生产中心。“2024年,我们升级了加工产线,主要研发富硒番茄汁、富硒脐橙汁等饮品,打开富硒产业新赛道。”该公司副总经理邱晟告诉记者,选择在于都建厂,不仅看中这里的富硒资源,更得益于当地政府给予的奖补支持、招商引资等优惠,“当地还设有专门的‘富硒专班’提供指导”。
潭头村富硒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当地的高位推动。赣州市富硒产业发展办公室负责人袁捷告诉记者,为强化对富硒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赣州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硒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领导小组,在市农业农村局下设赣州市富硒产业发展办公室。他介绍,当地加强政策支持,设立专项奖补资金,坚持“基地—园区—加工—品牌—集群”的全产业链发展思路,完善产业链条,目前,赣州全市建成富硒产业示范基地176个,培育涉硒经营主体600余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78家。
富硒“土壤”变“金沙”,乡村振兴路越走越宽广,村民生活越过越有奔头。如今,潭头村已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村内富硒蔬菜基地、新风礼堂、红色研学基地串联成线,构成“硒产业+红文旅+绿生态”的发展矩阵,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350万元,较2017年脱贫时增长近44倍。潭头村村民孙观发说:“现在,村里有了万亩富硒蔬菜基地,村民流转自家土地有收入,家门口务工也有收入。我们村已经变成了富裕村、明星村!”
上一篇:兵团“智慧仲裁云视讯平台”上线
下一篇:北京推进“交通+旅游”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