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草原云
进入暑期,在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的指导下,内蒙古高校师生纷纷奔赴广袤的北疆大地,开展社会实践,在社会大课堂中锤炼本领、增长才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教师实践团队走进红色场馆。
“连日来,我们通过深度调研,沉浸式体会内蒙古在党中央的关怀支持下取得深刻变革,今日之所见、所感、所悟,将转化为鲜活的教学素材,融入我们的思政课堂,增强课堂育人质效。”内蒙古民族大学青年教师代宏丽和全区高校300余名思政课教师一起,正在开展“追寻领袖足迹”全区高校思政课骨干教师主题实践研修,几天下来她感觉收获满满。
自7月7日研修在革命老区通辽市开鲁县麦新镇启动以来,研修教师分赴赤峰市、巴彦淖尔市、兴安盟、满洲里市、锡林郭勒盟,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的足迹,开展深度实践研修。自治区教育厅以科技创新、民族团结、乡村振兴、北疆文化、生态文明为主题,精心选取国营新华林场、赤峰博物馆、满洲里口岸等40余个实践点位,为研修教师打造沉浸式体会内蒙古在党中央的关怀支持下取得深刻变革的5条研修路线。思政课教师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调研、现场教学、集体研讨等方式,挖掘各地在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硕成果、先进事迹、感人故事。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思想政治工作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研修实践是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能力素质和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措施。研修成果将反哺课堂,使思政课教学更富时代性、针对性,更具吸引力和实效性,引导广大师生深刻认识国家发展大局和内蒙古的战略定位,激发他们扎根北疆、建设亮丽内蒙古的发展志向。”
教师研修实践火热开展的同时,全区大学生“青春聚力两件大事 识见北疆奋进征程”主题社会实践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全区高校百余支专项实践团围绕办好自治区两件大事,正在内蒙古各地深入实践。
这几日,内蒙古师范大学组建的6支重点实践团队,正深入阿拉善盟额济纳旗、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等6个盟市边境旗县乡村、边境口岸、“国门学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围绕党的理论宣讲、卫国戍边践行、教育关爱服务、乡村振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等方面开展活动。他们创新实践内容,打造“红色文化浸润+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关爱服务+生活思政”的沉浸式成长营,在“行走的思政课”中传播民族团结好声音。
其实,早在社会实践开始前,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就根据各高校学科优势进行了系统部署: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分别牵头“能源强国”“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疆来有我”“向北开放”“模范自治区”六大社会实践项目。实践预期形成产业优化方案、智慧牧场建设方案、荒漠化治理报告、边疆咨政报告、智能通关系统设计、民族团结口述史等系列特色实践成果。
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包晓荣刚结束大学生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在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的支教工作,马上又参与到了本次主题实践中,她说:“只有亲身走进草原、乡村、口岸、社区,用脚步丈量北疆大地、用眼睛发现发展成就、用耳朵倾听人民心声、用内心感受时代脉搏,我们青年才能更好地将青春融入服务国家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中,为建设亮丽内蒙古贡献青春力量。”
(图片由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提供)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刘志贤
下一篇:“哪儿凉快到哪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