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艺绽
《邪不压正》七年后,姜文终于出了新作《你行!你上!》。掷地有声的片名,掩盖不住的霸气。
《邪不压正》为了醋包了盘饺子,《你行!你上!》,只剩醋,饺子没了。
目前《你行!你上!》豆瓣评分6.7,与《一步之遥》打平,同为姜文导演作品最低分。
姜文此前的作品都是从历史或传奇中取材,《你行!你上!》却讲了个特别接地气的现实故事——他把钢琴家郎朗的经历拍成了电影。所以有人说,这部电影应该叫《郎朗传》。
传记片不好拍,尤其传主郎朗还在世,还这么年轻,能够表达和自由发挥的空间其实非常小。片中郎朗、郎父郎国任、朗母周秀兰用的全是真名,可见郎朗一家对创作给予了充分的授权,至于有没有给建议或意见,就不得而知了。
影片故事基本来自于郎朗2008年出版的自传《郎朗,千里之行:我的故事》。艺绽君很多年前看过一遍,最大的印象是:郎朗几乎就是钢琴演奏界的天降紫微星,凭他的天赋和努力,出名是迟早的事,但同时,朗朗的成功也是个例。
不同于很多名人成功之前都经历了各种挫折和艰辛,朗朗的钢琴家之路其实称得上非常顺遂:5岁就在东三省的少儿钢琴比赛中夺冠,从此之后参加大大小小的比赛几乎就没拿过亚军;12岁在德国拿了第一个国际冠军,从此声名鹊起;17岁以“替补”身份在拉维尼亚音乐节上演奏,因为令人惊艳的完美表演一举奠定全球知名度……
你就看吧,这是一般人能有的履历?郎朗成名之前最大的挫折,可能就是有位被他称之为“发脾气教授”对他的不看好吧,这对大多数遭受生活“毒打”的成年人看来,根本不值一提。至于郎朗小时候因为练琴跟爸爸发生的冲突,就是“鸡娃”引发的父子吵架嘛,随便刷一个辅导孩子写作业的短视频,都是差不多的情况。
所以,从故事好看、曲折的角度看,改编郎朗经历的难度相当大。
《你行!你上!》基本遵照郎朗成长的真实情况搭建了影片结构和故事情节,无论人物还是故事都真实可考,比如他最早因为《猫和老鼠》里的汤姆弹琴而对钢琴产生兴趣;“发脾气教授”挖苦他是土豆脑袋,成不了钢琴家;卖西瓜的二叔在郎朗抗拒弹琴时给予了他帮助和鼓励;等等。
片中的人物,甚至都能和现实一一对应:
钢琴家孙韵本色出演,饰演的沈启蒙老师,对应的就是郎朗的启蒙恩师朱雅芬。
何赛飞饰演的欧亚老师,对应的就是那位“发脾气教授”;
雷佳音饰演的二叔,就是那位鼓励郎朗的好心人(后来郎朗给他买了一套房回报他);
葛优饰演的王子曰,就是郎朗在央音附小的老师赵屏国。
值得一提的是,姜文的两个儿子姜马虎和姜三一,也有出演。他俩演的是郎朗在柯蒂斯音乐学院的同学,戏份不多。
虽然《你行!你上!》对郎朗成名之路进行了详实的还原,但整部影片的观感,可以用“全员发癫发疯”来形容。
演员们像集体喝了假酒一样亢奋,说着高八度的台词做着夸张过火的表演。影片从头到尾基本上不存在安静的一刻(可能除了字幕时间),要么是聒噪无比的对白,要么是塞得满满当当的钢琴声,要么两者都有。全员很嗨,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感觉姜文把他听过的钢琴曲全都用到了电影里。至于音乐在叙事中的作用、对情绪的推进、氛围的渲染,统统不管,观众你听就是了。
片中滥用的钢琴声和姜文蹩脚的东北方言台词,堪称听觉灾难。
身兼导演、主演的姜文,他引以为傲的所谓荷尔蒙在这部电影已经被不可一世的自恋与“登味”取代 ,不仅没有让人心生佩服、崇拜,反而让人反感。
马丽在片中的存在感被降到最低,不仅彻底沦为工具人,还大大降低了影片的喜剧属性。
你能想象吗?郎朗一家三口从沈阳来到北京,做出家庭分工:郎爸在北京陪郎朗上学、练琴,郎妈回沈阳上班挣钱,郎妈临走时对郎爸的交代居然是“不许打孩子、骂孩子,可以出轨”?!
姜文饰演的郎爸一方面执意要留在北京陪郎朗,另一方面又为自己辞掉警察工作而耿耿于怀,反复贬称自己“吃软饭”。我寻思这不是一家人出于让郎朗有更好的发展做出的分工安排吗,一个挣钱一个带娃,而且环视一圈根本就没人瞧不起郎爸陪读啊,您在这虚空索敌是为啥?还把您给委屈上了。
末了,还要马丽临走前隔着电梯门,在满满一电梯人的围观下朝着姜文大喊:“你不是吃软饭的,你是爷们!”好好好,搁这恢复名誉呢,这下全世界都知道他爹为了孩子为了家牺牲有多大了。
拍辛芷蕾饰演的小林老师,带着一股对年轻漂亮女老师浓浓的性别凝视。明明小林老师这个角色最大的闪光点,是对孩子额外的关心与呵护,是她作为教师的尽责和大爱,但镜头就是要怼着辛芷蕾凹凸有致的身材,甚至还有郎爸偷拍小林老师这种诡异桥段,这是按照反派的思路来塑造角色啊。
还有郎朗现实中的妻子吉娜在片中客串。拍的是郎朗去德国比赛,在路上碰到一位怀孕女性,她向郎朗介绍,肚子里的孩子名叫吉娜……我的天爷,这是什么我生卿未生、12岁的我偶遇未来老婆(胎儿形态)、我小学毕业但我媳妇还在丈母娘肚子里的爽文情节哎?!
且不说这段客串跟故事发展一点关系都没有,单看从中流露出的吹嘘和自得情绪,就让人不适。
哪怕抛开这些离谱桥段,影片在叙事上的流水账都难以让人忍受。整个故事既单薄又缺乏张力与起伏,跟网页小游戏一样,考完附小考大学,拜完这个老师再去拜下一个更牛的老师,不断打怪升级解锁下一关,要么就是一个一个开启新地图,依次解锁沈阳、北京、德国、日本、美国地图。
虽然现实中郎朗的成名之路确实很顺,但他在艺术上的精进与探索、如何坚持日复一日的枯燥练习、如何征服全世界的刁钻听众……这些都值得拍,但可惜影片都没呈现。
郎爸在片中的戏份堪称双男主了,但他在郎朗成才之路上起到的作用,不是靠片中他十几年如一日的“就是干”鸡娃行为和就是认为儿子能行的莫名自信能表现出来的。
说白了,郎氏教育法能成功,那是因为他儿子是郎朗啊,换成其他孩子,这套方法一定能行得通吗?电影里只有对这一行为的美化,却少了更深入的剖析与反思。去年《抓娃娃》大火,我们尚且能从中讨论如何教育孩子,今年的《你行!你上!》却只让人看到一个打鸡血的父亲。甚至还不如23年前陈凯歌的《和你在一起》,同样是天才琴童的成长,同样是父子关系,至少陈凯歌拍出了小人物逆袭的艰难与励志,讴歌了父爱如山,而《你行!你上!》,不知道姜文想要表达什么。
作为导演,姜文在技法上的倒退也暴露无疑。首先是叙事能力孱弱, 连情节都要用字幕来代替。多少年前我们嘲笑张艺谋在《山楂树之恋》里只会用字幕转场,到了姜文这儿,连故事本身都要靠字幕。
“比赛 去德国 自费”,镜头已经表达了为什么还需要字幕?
“香槟开了没酒精,合约签了没演出,郎爸只能再次出手”,幻视我写稿不知道如何转折,只能用最平铺直叙的手法和最直白简陋的文字硬转。
“无论如何 错音儿没了 无论如何 曲目库大了 无论如何 无论如何了”,何尝不是一种导演技法的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废话文学进军电影界。
场面调度,没有。影像质感,没有。剪辑,是稀碎的。节奏,是全面失控的。144分钟,真的很漫长,越到后面越煎熬。
人物,是完全没挖掘的。郎朗这样一个世界级的钢琴家,在电影里变成一个只会哐哐弹琴的工具、一个只会遇事都喊爸的巨婴。电影看到最后,我都被主角随时随地嗷一嗓子的“爸啊啊啊”整ptsd了。
啊,若阁下拿出隐喻这块姜文最后的遮羞布,在下又该如何回应呢?
首先,隐喻再妙,前提也得电影本身经得起观赏,在此基础上,导演可以有一套隐性的表达。
冰山之下,另有一番广阔天地,可是冰山之上,也应该是雄伟壮观的,而不是像这部电影一样,只是个小土包。
目前看到对《你行!你上!》的隐喻解读,颇有种索隐派“悼明之作”的牵强附会。说这个故事是在隐喻历史,但本体和喻体之间缺乏逻辑上的关联,喻得太过直白粗暴,缺乏艺术性,那就不是隐喻,而是明示。就算姜文真的是在隐喻历史,那他对历史的理解也太肤浅了,完全看不到复杂和厚重。
有位网友吐槽:整天饺子醋饺子醋,那你们到底是要去电影院,还是要去饺子馆啊?
没有饺子全是醋,能接受吗?
太遗憾了,姜文在《让子弹飞》之后陷入自我重复与过度自恋,沉溺于酿醋不管观众死活不知天地为何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