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妇女网)
转自:中国妇女网
新华社长春7月19日电题:“盖被”、科创、延链——探寻“黑土粮仓”的增收密码
新华社记者薛钦峰、唐斓、曹鹏远
松辽平原腹地,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日前,“活力中国调研行”记者们深入这里的吉林梨树、公主岭等全国产粮大县,走进田间地头、科创中心、加工企业,从黑土地保护到农业科技应用,再到玉米产业链延伸,探寻“黑土粮仓”的增收密码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底气。
在位于梨树县的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玉米地里土壤松松软软,厚厚的秸秆铺在地上,像是给大地盖上了一层被子。
梨树县农技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捧起混杂着碎秸秆的黑土说,这是保护性耕作方式。经过近20年的研究和推广,这项技术对减少黑土风蚀水蚀、增加土壤有机质、稳定粮食产量起到良好效果。
吉林省梨树县泉眼沟村的保护性耕作地块。新华社记者司晓帅 摄黑土地是“耕地中的大熊猫”。一段时间以来,因长期高强度利用,黑土地面临土壤板结、耕层变薄、水土流失、有机质下降……
多年来,梨树县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科研单位合作,探索总结出保护性耕作的“梨树模式”,推广面积从最初的225亩,逐步覆盖东北适宜地区近1亿亩耕地。
如今,“梨树模式”的应用和发展一直在迭代升级。在梨树县泉眼沟村,宏旺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以100公顷连片土地为单元,应用保护性耕作进行标准化生产,并与农资、保险、粮贸企业对接合作。“粮食增产的同时,经营成本下降5%以上。”合作社负责人张文镝说。如今,在梨树,这样的示范生产单元已建成45个,覆盖30万亩耕地。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命根子,在梨树的田间地头,“活力中国调研行”记者感受到,粮食安全的根基正进一步夯实。
位于吉林公主岭的长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长春国家农高区),现代农业的科技感让人印象深刻。
这里不仅有高效农业技术示范区,还集聚了现代种业产业园、玉米精深加工及食品产业园等共八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成为现代化大农业的集中示范区。
在万亩级先进农业技术集成示范展示基地,各式玉米新品种在新技术的加持下快速生长。这里集中展示了各大科研院校的80多个玉米、大豆新品种,50余项先进农业技术。“良种良法配套,建成技术创新试验田、单产提升样板田、科研成果检验田。”长春国家农高区农业部门负责人郭聪说。
在现代种业产业园里,现代化的种子加工厂、育种平台一应俱全,吸引鸿翔、先正达等种业龙头企业入驻开展育种攻关;在现代农业数智设施示范产业园,通过激光补光等技术转化,未来可实现年育苗能力达1亿株……
自2022年批复建设以来,长春国家农高区着眼“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这一目标,围绕玉米精深加工及食品、智能农业装备等产业,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三年来,累计实施5000万元以上建设项目20个,高水平科创平台和高标准基地初具规模。
科技创新成果的不断转化,正在支撑粮食主产区不断延伸产业链,形成种类繁多的各式高附加值产品,带动粮食产业全链条增值。
在吉林省农嫂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一穗穗玉米经过扒皮、清洗、蒸煮等工序,被加工成各式鲜食玉米产品。每天有近60万袋鲜食玉米产品从这里下线。
产品展示厅里,包装上印有韩文、阿拉伯文等各种文字的鲜食玉米段、玉米粒等产品整齐摆放,琳琅满目。公司与江南大学等科研院校紧密合作,建立玉米、果蔬食品联合研究中心。研发的真空充氮玉米粒、脱皮玉米粒等系列创新产品,畅销日本、韩国、中东地区、英国、德国等20多个国家及地区。
“通过深加工,产品效益大幅提高,一穗玉米最高卖到20元。我们与3000多农户签订种植合同,带动农户每公顷增收四五千元。”公司副总经理刘友刚说。
耕地保护越发有力,科技创新成果不断转化,产业链条越拉越长,粮食产业正成为支持黑土地振兴发展的现代化大产业。黑土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底气越来越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