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培养新时代挺膺担当农林人才
创始人
2025-07-19 07:02:59
0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是习近平同志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决策,创造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基础靠教育。涉农高校作为新型农林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当深刻把握“千万工程”经验的精髓要义,将其创新运用于农林人才培养全过程,为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培养更多挺膺担当的时代新人。

◆深刻理解“千万工程”经验的育人意蕴

“千万工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推进的系统思维、持续发力的实干精神,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蕴含着深厚的育人价值,为新时代为谁培养人才、培养什么人才、怎么培养人才提供了重要指引。

为农林人才培养指明了价值导向。“千万工程”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入手,持续提升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涉农高校应将“以人民为中心”理念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一是强化思想引领,引导学生从战略全局的高度深刻理解“三农”问题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基础性地位。二是注重情感培育,深入挖掘和讲述“千万工程”造福农民的生动故事,激发学生投身“三农”事业的使命意识。三是深化实践研学,组织学生深入乡村、走近农民、走向田野,在真实情境中了解农村实际,体察农民需求,解决现实问题,不断增强服务“三农”的责任感和服务能力。

为农林人才培养提供了方法遵循。“千万工程”运用系统观念推进乡村建设,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涉农高校应将系统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环节。一是培养全局意识,引导学生运用系统观念审视农业农村发展的复杂问题。二是强化跨学科思维,推动农学、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综合分析与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三是提升协调能力,帮助学生把握农业农村发展的整体态势,识别并应对关键矛盾。

为农林人才培养明确了品格要求。“千万工程”取得的显著成效,彰显了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循序渐进、久久为功的实干精神。涉农高校应将培养学生的实干精神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一是弘扬科学家精神,将科学家的事迹融入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使其“可感、可学、可行”,坚定学生“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的价值取向。二是树立正确劳动观,教育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培养不怕苦、不怕累的意志品质,锤炼勤劳务实的作风。三是强化实践教学,组织学生扎根泥土、服务基层,切实体会“三农”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增强服务乡村振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准确把握“千万工程”经验对人才培养的经验启示

历经20多年的持续推进,“千万工程”形成了一套系统完整、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为新时代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重要借鉴。

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对接发展需求。“千万工程”从解决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脏乱差问题入手,通过精准施策、分类指导,有效破解了制约农村发展的一大难题。涉农高校要善用这种工作方法,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聚焦保障粮食安全、推进种业振兴、发展绿色农业、建设智慧农业、完善乡村治理等重点任务,构建与国家战略高度契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二是对接地方产业需求,深入调研区域农业产业发展特点和人才需求状况,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三是瞄准科技前沿领域,提升高校服务现代农业和乡村振兴的科技支撑能力。

强化协同联动,激活多元育人活力。“千万工程”取得巨大成功的关键之一,就是打造政府、社会、企业等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治理共同体。涉农高校要深化产教融合、校地合作,形成人才培养合力。一是打通纵向培养链条,建立本硕博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系统构建适应国家战略和行业需求的人才成长通道。二是搭建横向协同平台,整合教学科研资源,建立跨学科教学团队和科研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与育人功能的协同提升。三是推进培养模式创新,探索“导师制+项目制”培养模式,实施“课堂教学+田间实践”双轮驱动,探索“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深度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注重统筹推进,构建长效保障机制。“千万工程”通过建立健全政策支持、资金投入、考核激励等体制机制,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持续推进。涉农高校要借鉴这一经验,构建系统完善的人才培养保障机制。一是健全投入保障机制,加大对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确保人才培养各项措施落地见效。二是构建以立德树人成效为核心的评价体系,激励教师在教学与科研中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提升教育质量。三是强化质量监控机制,建立覆盖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体系,动态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创新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动农林人才培养改革

学习“千万工程”经验的目的在于推广运用。涉农高校应当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和地域特色,将“千万工程”经验转化为推动农林人才培养改革的具体举措。

突出思想铸魂,夯实知农爱农思想根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涉农高校要紧扣农林学科的特殊属性,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育人,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蕴含的真理力量、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明的精神内核,以及“千万工程”所彰显的为民情怀与奋斗精神有机融合,着力培养学生的“三农”情怀和使命担当。一是强化理论武装,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深入挖掘农林类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而行。二是注重文化浸润,充分发挥耕读文明的软实力,通过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耕读家风传承蝶变、先贤科研报国事迹等,让学生在艺术感染中接受精神洗礼、在审美体验中坚定价值认同。三是创新话语体系,通过微视频、动漫、短剧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了解农业、熟悉农村、亲近农民,自觉树立“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职业理想。

聚焦能力提升,锻造强农兴农过硬本领。能力是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涉农高校应紧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着力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一是提升专业技术能力,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主动对接茶叶、蔬菜、水果、畜禽、水产、花卉苗木、林竹、食用菌、乡村旅游、乡村物流等乡村特色产业,推动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深度融合。二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着眼未来农林行业革新趋势,积极探索新农科建设路径,推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与传统农林专业深度融合。开设跨学科课程模块,培养既懂农业生产又懂现代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三是提升综合实践能力,持续加强“能教善导”的师资队伍建设,广泛吸纳社会优质人力资源,担任“行业导师”“乡土导师”,通过跨学科课程设置和项目化教学,培养学生统筹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各环节的综合能力,锻造“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强农兴农本领。

深化实践育人,践行学农为农使命担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涉农高校要充分发挥福建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的独特优势,构建特色鲜明的实践育人体系。一是统筹“大资源”,以“行见八闽”大思政课研学实践圈建设为牵引,立足闽台区域特色与农林学科优势,把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关于生态文明、乡村治理、科技创新等重要理念融入实践之中,引导学生在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中体悟思想伟力。二是联动“大平台”,整合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农林科技创新平台、地方农业龙头企业与乡镇合作社等资源,建立覆盖全省的实践教学基地网络,延展育人场域,形成从科研攻关到示范推广的科教融汇实践链。三是服务“大战略”,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西部计划”“三支一扶”“选调生”“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实践项目,努力形成“低年级培育、中高年级跟踪、毕业择优”递进式推选机制,引导更多优秀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建功立业。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小学生纪念屈原的英文朗诵 小学生纪念屈原的英文朗诵吊屈原—凝视端午节你的忧愤太多—《离骚》只容纳了小部分剩下的你紧紧抱着跳入汨...
残王宠妃的介绍 残王宠妃的介绍《残王宠妃》是漪澜之梦创作的一部小说。目前已完结。
天丝集团亮相链博会激发新动能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转自:中华工商时报    【记者姜虹北京报道】天丝集团首次亮相链博会健康生活链...
男朋友家人认为我骗他钱`` 男朋友家人认为我骗他钱``哈哈 城里人就那样 我给你个意见 你的钱别花 看他怎么样 反映大的话 就...
TCL以AI驱动产业链创新升级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转自:中华工商时报    TCL首次以奥林匹克全球合作伙伴身份参加链博会,通过...
以“红心”暖“民心” (来源:内蒙古日报)转自:内蒙古日报□本报记者  刘宏章  通讯员  赵承华  阿拉善盟委社会工作部...
日本媒体称执政联盟丧失参议院过... 7月20日,选民在日本东京的一处投票站参加投票。新华社/法新新华社快讯:日本广播协会当地时间21日报...
兴安盟:玉米地“请”来赤眼蜂 ... (来源:内蒙古日报)转自:内蒙古日报□本报记者  高敏娜  通讯员  刘也  近日,兴安盟科右中旗巴...
合作过的女艺人统统结婚,“旺妻... 合作过的女艺人统统结婚,“旺妻”的男艺人都有谁?胡歌。和他合作过的,不管是男艺人和女艺人大多都结婚了...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出自...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出自谁的哪一首诗?出自 宋·陆游〈文章〉文章 年代:南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