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天柱县融媒体中心 吴丛华 谌孙海
巍巍原始森林,千年古树撑开墨绿穹顶;悠悠清水江畔,澄澈水面倒映两岸青山。黔东南州天柱县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盛夏,笔者驱车行驶在坪地镇坪地至阳寨的公路上,穿行于八翁原始森林间,沿途鸟语花香,不时可见灵动的野生动物蹦跳。
天柱县林地面积达233万亩,森林覆盖率逾67.39%,林地可用发展面积50.2万亩,不仅是贵州省十大林区县之一,更入选贵州省级森林城市。
为守护这片绿色家园,天柱县制定印发“护绿、扩绿、倡绿”工作方案,构建起水、空气、声、土壤等数字化环境监测体系,并建成县乡村三级环境健康管理网格。
数据见证生态之美:2024年,全县空气环境质量达标率100%,县城及乡镇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地表水清水江金紫断面、白市断面和六洞河妙福断面水质均达到或优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质标准;县城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6%。
绿水青山不仅是生态财富,也是经济财富。天柱县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推动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
天柱县坐拥2个万亩大坝、3个5000亩以上大坝、6个1000亩大坝,10万亩坝区可利用面积潜力巨大。通过优化“一坝一策”,推广“菜—稻—菜”“稻+N”等模式,实现一年多季、一田多收、一业多效的发展格局。
走进位于蓝田镇的贵州发鑫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烘干装袋的羊肚菌正装车发往外地。公司从2019年300亩试种成功起步,到2024年稳定种植5000亩,辐射带动35个种植主体,产值突破2亿元。羊肚菌产业已成为天柱“一年多季、一田多收”的绿色高效产业典范。
作为天柱县传统优势产业,全县着力优化油茶“一区二带三园”产业布局,引进和培育油茶种植企业1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6家,建成12个高标准示范基地、23个500亩以上油茶基地、6个万亩以上油茶种植乡镇和33个千亩油茶示范村。
“2024年,全县油茶总面积达43万亩,投产面积30万亩,全县油茶全产业链产值5.48亿元,覆盖4.6万户村民,保障2.16万人季节性就业,人均增收5400余元。”天柱县油茶专家袁昌选介绍。
作为国家林下经济及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林下经济脱贫攻坚试验区,天柱县大力发展林下生态鸡、林下中药材、林下养蜂等绿色生态产业。2024年,全县林禽出栏340万羽(只、头)、林下中药材保存面积2.17万亩、存栏蜜蜂2.11万箱,林下经济成为农民增收新引擎。
在守护生态、发展产业的同时,天柱县将生活宜居作为提升群众幸福感的重要抓手,以“两清两改两治理”工作为突破口,全力提升群众生活品质。
坌处镇清浪村村民王凤桃的家里,堂屋白墙上悬挂着“庭院绿化示范户”锦旗红底金字,金色流苏随风轻摆,为农家小院增添一抹亮色。屋内窗明几净,门口“微菜园、微花园”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像王凤桃家这种花园式的宜居庭院,天柱县比比皆是。“我们确定了新民村、联香村、章寨村、乐寨村、岩古村等5个村作为省级试点村,清浪村、东风村、清云村、大冲村、兴隆村等多个村作为县级试点村。”天柱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荣慧表示,通过试点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以点带面推动全域乡村治理工作。
自“两清两改两治理”工作启动以来,一场以清理乱堆乱放、残垣断壁,推进农村改厕、改圈,治理生活垃圾、污水为核心的乡村治理行动,在天柱县17个乡镇(街道)118个行政村全面铺开。如今,古朴侗寨的村道光洁如新,现代农家庭院花团锦簇。
绿色,已成为天柱县发展的鲜明底色;生态,更是乡村振兴的亮丽名片。站在新的起点上,天柱县持续厚植生态优势,不断推动绿色发展,让居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享受美好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