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多地气温飙升至40℃以上,冷饮、冰淇淋成了年轻人的“续命神器”。然而,上海张女士大口吞下冰淇淋后,前额突然如针刺般剧痛,伴随恶心呕吐,被诊断为“脑结冰”。
血管发生
“过山车”反应
“脑结冰”并非大脑真的结冰,而是俗称的“冰淇淋头痛”。当-5℃的冰淇淋进入37℃的口腔,口腔黏膜和上颚神经节瞬间收缩,触发头部血管“骤冷骤热”,导致前额、太阳穴或全头剧痛。
这种疼痛通常持续10秒至5分钟,偏头痛患者可能延长至半小时,甚至伴随血压飙升、短暂意识模糊。就像血管坐过山车,骤冷骤热极易引发功能异常。
三类高危人群
“一口闷”爱好者:数据显示,70%的“脑结冰”患者因大口吞食冷饮引发。口腔黏膜在0.1秒内承受-20℃至37℃的温差,如同“用冰水浇灭火山”。
运动后“降温狂魔”:2025年7月,山西一跑步爱好者运动后猛灌冰水,30秒内突发头痛昏厥。医生指出,运动后体表血管扩张,此时摄入冷饮会引发“双重刺激”:体表血管收缩导致散热受阻,颅内血管收缩引发头痛。
偏头痛“老病号”:研究显示,偏头痛患者对冷刺激的敏感度是常人的3倍。冷饮会激活三叉神经血管系统,诱发“先兆性头痛”,表现为视野闪光、肢体麻木,随后转为剧烈搏动痛。
冷食的“隐形攻击”
冷饮刺激胃黏膜血管收缩,导致胃酸分泌减少、消化酶活性降低。杭州一女子空腹吃冰淇淋引发胃痉挛被送医。医生提醒:“胃就像暖宝宝,突然浇冰水会罢工。”
对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冷饮可能成为“致命诱饵”。2023年,江苏一老人吃冷饮后突发心梗。医生解释:“冷刺激会导致冠状动脉痉挛,心肌供血中断,如同水管冻裂。”
科学“吃冷”指南
中午是“黄金窗口”:中医认为,每天11点至13点人体阳气最盛,此时吃冷食对脾胃伤害最小。避免空腹、运动后或睡前吃冷饮。
3秒含化法:固态冷食(冰淇淋)含在口腔前部3-5秒,待温度升至接近体温后再吞咽; 液态冷饮(冰水):小口抿饮,避免“灌喉式”饮用;饮料保持在8℃-14℃,可用嘴唇试探温度后再饮用。
下一篇:小小一针疫苗,为何能挡住三种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