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新闻网讯 亲手开启老式放映机,过一把当电影放映员的瘾;置身于《永不消逝的电波》的还原场景,坐在桌前戴上耳机,敲动发报机的手柄,体验地下党李侠向党组织发电报的情境;走进“新琅琊电影院”,看一场闻名中外的电影名作,在一幕幕熟悉的影像中追忆往昔……在临沂百年电影博物馆,每天看着前来游览的市民尽兴而归,馆长巩西吉都无比欣慰。
“从小就爱看电影,经常去当时的独树头公社看,步行七八里路。”7月11日,巩西吉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1958年,巩西吉出生在河东区巩村。小时候,村里没有像样的文化生活,每当十里八乡的村子组织看电影的时候,就是他最开心的日子,《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都是他爱看的。由于是露天电影,晚上才播,他经常和小伙伴摸黑走夜路去看。
随着尘封的回忆被打开,一件件趣事奔涌而出、鲜活如昨。巩西吉说,那时电影是稀罕物,总有人充满好奇。每当电影里的人物背向镜头,就有孩子跑到幕布后边找正脸;每当散场,很多人不着急回家,在路边讨论到深夜。从那时起,电影就成了巩西吉心中的一个“情结”。
1975年,巩西吉在当时的临沂化肥厂工作,偶然得知山东省电影公司招收电影放映学员时,就立刻报了名。从此,他从一名只会观影的外行,迈入了电影行当。
在担任电影放映员时,巩西吉对放映机、摄影机、胶片、电影杂志等一切与电影相关的物件发生了浓厚兴趣,他开始收藏。从1977年收藏第一台放映机至今,巩西吉的工作几经变动,但他对电影的热爱始终没有消退。
“凡是搞收藏的人,都知道这条路非常苦,没有点情怀是坚持不下来的。”巩西吉表示。为了收藏,近50年来,他走遍了大江南北。收藏多了,也摸出一些门道。就拿胶片来说,越是偏远地区,由于放映机会少,胶片磨损就越轻。
说到这里,巩西吉想起20年前的一件事。当时通过朋友打听到,新疆有一家电影公司存有老胶片,于是他就跑到乌鲁木齐,找到了这家公司。
“足足有110吨啊!”巩西吉至今都忘不了当时看到胶片时的情景。只见包装盒上落满了灰尘,一看就很久没用过,保存完好。更重要的是,这些电影大部分都是汉语版的。他当即决定全部买下,找朋友借了钱,并雇了5辆大卡车,几经辗转将这些胶片运到临沂。
目前,巩西吉收藏了中外各种型号20余台国家放映机,摄影机500余部,电影胶片160吨,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大众电影》杂志等5万余册,电影海报1万余张。这个收藏量在国内非常罕见。其中年代最久的一台放映机,是一台1899年德国生产的煤油灯手摇放映机。
“东西都很老了,但是大部分都还能用,每天都有游客体验。”每一件藏品背后,都凝聚着巩西吉无数的心血,多年来,他像呵护孩子一样呵护它们。
如今,巩西吉把博物馆办到灯火兰山·新琅琊旅游休闲街区,利用景区客流推广电影文化,并为景区吸引了更多游客、研学团。
2022至2024年,该博物馆连续三年被评为临沂市十佳民间博物馆;巩西吉个人也被市文联评委文艺战线优秀党员,成为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博物馆委员会委员。今年恰逢世界电影诞生13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巩西吉目前也在积极筹备庆祝活动。
“我热爱电影。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也希望能通过老电影,和大家一起时时学会沉淀、感受幸福。”说话间,巩西吉手中泛黄的胶片焕发出愈发醇厚的光芒。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石明兴 焦春丽 通讯员 孙磊
来源:琅琊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