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千龙网)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电信网络诈骗如同附骨之疽,借助互联网的隐蔽性与传播力疯狂蔓延,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与社会稳定。2024 年全国公安机关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 29.4 万起的数字触目惊心,而国家反诈中心下发 183.8 万条资金预警指令、拦截 46.9 亿次诈骗电话等数据背后,是无数个与时间赛跑的反诈故事。在此背景下,中央宣传部、公安部联合启动的 “全民反诈在行动” 集中宣传月活动,以 “反诈是门必修课,筑牢防线守好责” 为主题,为全民反诈工作注入强劲动能,成为守护百姓 “钱袋子” 的关键之举。
作为科技创新与文化交融的前沿阵地,北京海淀区在反诈战场上始终走在前列,探索出极具示范意义的反诈实践路径。海淀区反诈中心的办公室内,昼夜不息的灯光见证着反诈民警与诈骗分子惊心动魄的博弈。今年以来,他们累计成功劝阻 51.6 万人次免于受骗,开展 2000 余次上门劝阻,直接避免经济损失 8.03 亿元,为受害者追赃挽损 7741 万元。这些数字背后,是反诈民警在凌晨三点紧盯预警系统的疲惫身影,是顶着烈日暴雨奔赴群众家中的匆匆脚步,更是用专业与责任筑起的坚实防线。
海淀公安分局在反诈宣传创新上持续发力。结合北京市公安局夏夜治安巡查宣防行动,五棵松万达广场的反诈宣传活动现场,化身成全民反诈的生动课堂。海淀区反诈中心联合检察院、电信公司工作人员,通过情景模拟、互动问答等新颖形式,将复杂的反诈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生活常识。“原来骗子的套路这么多!以后接到陌生电话可得多留个心眼。” 一位参与活动的市民感慨道。这样沉浸式的宣传体验,让反诈意识真正走进群众心中,形成 “人人知反诈、人人会反诈” 的良好氛围。
在海淀的反诈队伍中,一支由社区工作者、教师、退休干部组成的海淀巾帼反诈先锋队格外亮眼。队长邹红带领队员紧扣时代脉搏,精心编排的原创反诈小品《天上掉馅饼》,以诙谐幽默的表演形式,将 “刷单返利”“冒充公检法” 等常见诈骗套路一一拆解,让观众在欢笑中认清诈骗本质。她们创新提出的 “物防巧思、人防联动、心防屏障” 三大工作法,更是将反诈宣传融入生活点滴:印有反诈标语的购物袋、纸巾盒成为移动宣传载体;网格员、教师、安全员组成的联动网络,让反诈知识覆盖社区、学校、企业;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在群众心中筑起坚固的心理防线。
“全民反诈在行动” 集中宣传月活动的价值,体现在多个维度。从提升群众防骗能力来看,“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 的 “五进” 活动,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反诈宣传网络。在校园,反诈知识竞赛、主题班会让学生们化身反诈小卫士,将知识传递给家人;公安部联合央视推出的《全民反诈公开课》,通过剖析真实案例、揭秘最新诈骗手法,为群众提供专业的反诈指南,切实提升全社会识骗防骗水平。
在营造全民反诈氛围方面,活动期间各大媒体平台持续推出系列报道,银行网点、社区宣传栏、通信运营商等多方协同发力,让反诈提示无处不在。从 LED 屏幕滚动播放的警示标语,到手机接收的反诈短信,再到身边亲友的提醒,反诈逐渐成为全民共识。这种全社会共同参与、协同治理的格局,有效挤压了诈骗犯罪的生存空间,让反诈成为全民共同的责任。
结合个人经历,我也曾险些落入诈骗陷阱。一次自称电商客服的来电,以订单异常退款为由,要求我提供银行卡信息。凭借日常积累的反诈知识,我及时识破骗局,并向平台核实确认。这次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反诈知识不仅是保护个人财产的盾牌,更是维护社会安全的重要防线。
“全民反诈在行动” 集中宣传月活动,是一场全民参与的反诈战役。北京海淀的实践经验为全国提供了有益借鉴,从技术拦截到宣传教育,从专业力量到全民参与,多维度的反诈体系正在形成。唯有将反诈意识深植于心,将防范行动付诸于行,才能真正构筑起全民反诈的铜墙铁壁,守护好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向着“天下无诈”的目标稳步迈进。(孟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