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航空报)
高俊龙
各位航空战线的新老伙计们,纵使有太多的不舍,我的炉门也将在今年8月迎来最后一次开启。20年的光阴在我金属的躯壳里积攒了太多的回忆。这些年在车间摸爬滚打,齿轮缝里卡过凌晨三点的月光,传动轴上沾着几代工人的汗水,此刻终于要松开咬紧的牙关,讲讲藏在本炉内“芯”深处的话。
刚入厂时,我浑身透着冷冽的工业光泽,散发着航空利器的霸气,电机轰鸣声像少年人热血沸腾的心跳。我第一个认识的人是车间的郭师傅,他有着丰富的经验,总是在7点半用无纺布擦拭我的仪表,他粗糙的手掌抚过按钮的触感,至今还留在我的记忆里。
初来乍到的日子,郭师傅对我充满好奇和期待。他不清楚我的操作方法,就一遍遍地向驻厂代表请教,再把步骤记录到自己的笔记本里。代表的德式普通话我听不懂,郭师傅的南京话我也听不懂,只是他们手舞足蹈的互相比画却让我似懂非懂——原来他们是在讨论我。
我和郭师傅的磨合期就是在他们的比划中度过的。郭师傅越来越驾轻就熟,他不会读我面板上的洋码字,却知道每一个洋码字代表的意思。验收期还没过,他甚至向代表演示了闭眼操作。代表到不可思议,我却知道他在别人下班后独自练习了多少次。
最初我只能先加工试件,几次试验后,大家发现质量一致性非常稳定,于是开始让我转正加工零件。后来,除了保养,我开始日夜不休地运转,我喜欢数着进进出出的零件,喜欢看着他们在我经过脉冲式的渗碳加热后,从软态变坚硬。这些年我见证过无数个精品的诞生,也挺过了无数次赶任务连续作业的煎熬。万幸我的质量一直都经得起考验,我和郭师傅都被评为了值得信赖的“质量标兵”。
2020年我15岁,已经步入职业生涯末期。这一年,相伴我15年的郭师傅光荣退休了。退休前他把我引荐给了年轻的工程师小吴。小吴毕业于重点大学,理论知识扎实。看到我的一瞬间他就两眼泛光,那种眼神15年前我在郭师傅眼里也见过。他对我的工作原理如数家珍。原来研究生期间,他的课题组有一台我的原厂兄弟。小吴的到来似乎给我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之间有种“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感觉。他懂我的工作运行原理,总是能一针见血地指出改进方向。小吴渊博的知识让我如沐春风。
记得有一次,一个新材料零件的研制出现了阻碍。图纸的要求远高于行业标准,我尝试借鉴老方法去攻关,但效果与要求相差甚远。小吴在我的面板上捣鼓了许久,还拿起电话给送我来的驻厂代表打去了电话,这次听到的纯正德语是从文质彬彬的小吴口中发出的。经过激烈的讨论,小吴说服了代表,他把我的运行程序做了精确的调整,增加脉冲次数,减少碳势浓度,增加了零件表面的活性碳原子数量,又使组织脆性减少,最终达到了图纸的要求,新品难题终于在小吴手上得以攻克。
如果要我说郭师傅和小吴的区别,那我肯定会说郭师傅是一个能够操控我的技能大师,而小吴是一个能够驾驭我的工程师。与二位的相遇让我的职业生涯从此无憾。
时间真是一把锋利的锉刀,20年的风霜洗礼使我的老轴时不时发出痛苦的呻吟,连郭师傅最熟悉的操作面板都被磨得失去了光泽。我就像一台老旧的卡带随身听,再怎么努力也追不上数字时代的节奏。但我从不后悔,那些与老师傅并肩作战的日子,那些在轰鸣里创造精品的瞬间,如今都成为刻在我金属壳里的勋章。看着旁边新进的设备,功能更先进了,据说还会模拟加工曲线,预知加工结果。真好啊,“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我知道是时候把舞台让给这些“年轻人”了。
还有20多天,我的齿轮将停止转动,机油将不再流淌,我将彻底完成自己的告别。20年来,我以为自己早已习惯了对一批批“郭师傅”迎来送往,可是轮到自己要走了,还是忍不住感叹别离。
各位航空事业的新老伙伴们,未来,我将在某个角落继续为你们加油,把与你们并肩作战的日子写进我的记忆里。祝你们的航空事业一切顺利,江湖虽远,我们就此别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