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法制报)
□ 郭普战 张田 张志青
在推进教育“双减”工作中,邯郸市积极探索引进优质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工作,建立健全校外培训机构“信用+课后服务”监管机制,并创新开启双套“先学后付”收费模式,有效避免了校外培训机构“卷钱跑路”“退费难”风险,实现了学生受益、家长中意、机构满意的工作愿景。
严准入、严遴选,查询“信用身份证”,筑牢安全堤坝
在校外培训机构进校园参与课后服务工作中,该市严把准入查询关口,建立和完善校外培训机构从业人员入职查询制度,通过“信用身份证”查询与管理,打通信用信息查询渠道,落实从业禁止制度,提升校外培训机构从业人员监管数字化水平,确保从业人员符合规范要求。
县、区教育部门会同培训主管部门对文化艺术类、科技类、体育类培训机构在“新设”和“年检”两个环节进行严格把关。对新增机构,将培训材料是否合格作为审核的前置条件,存在问题的,不予审核通过;对已取得资质的机构,他们将培训材料是否合格作为年检重要指标,存在严重问题的或发现问题不能及时完成整改的,不予年检合格。该市通过严把“两个环节”,为校外机构规范使用培训材料提供了坚实保障。
该市严把遴选环节关口,组织专家团队对进入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进行逐项评审。评审坚持“三听、三看、三查”,即听机构介绍、听收费标准、听课程安排,看机构资质、看教师资质、看办学效果,查机构年检、查违规记录、查收费备案,确保学科机构具有与培训内容相对应的从业资质和职业(专业)能力证明,确保使用、操作、演示、教学等过程安全有序。
健机制、重监管,建立“信用白名单”,实现动态监管
该市制定并完善《关于遴选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的工作方案》,建立“信用白名单”遴选、监督、退出、激励等机制,对遴选出的机构实施动态监督,各校建立管理台账,对学校选定的校外机构、服务项目、参与人员等登记造册,统筹安排开展拓展服务。对有意愿进入“白名单”的新机构,每学期初按照遴选程序进行公开遴选,为学生提供更便捷、更实惠、更多元的服务。
通过教师听课、学生反馈、家长进课堂等方式,对课后服务全过程进行监督,各学校建立管理台账,对日常管理中出现违规行为的机构进行警告,责令立即整改,否则清退出“白名单”,确保培训机构提供的课后服务达到各方满意。
指导学校和机构严格遵守相关政策和规定,学校对教师和机构提供的课后服务全过程进行监督。学生家长负责双向监督,发现问题及时向学校反馈。学期末,县、区教体局、学校和学生家长对机构进行综合考核评价,对不达标的机构,纳入“黑名单”,启动退出机制;对合格的机构纳入“白名单”,准许继续提供服务;对社会美誉度高的机构,纳入“红名单”,实施重点推荐。
先学习、后付费,善用“信用承诺制”,破解预付风险
邯郸市以探索创新、自主选择、有序推进、全面开展为原则,创新开启双套“先学后付”收费模式,实现“学生受益、家长满意、机构乐意”的工作愿景。
培训机构进校园,实施课后服务“先学后付”。邯郸市以复兴区、丛台区、曲周县、武安市为试点,积极探索引进120余家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校内课后服务工作,创新采取“先学后付”收费新模式。对参加课后服务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可收取代收费,收费标准通过招标等竞争方式确定,并要低于培训机构在校外提供同质培训服务的收费标准。学校按照学生当月实际参加拓展服务情况,向学生出具告知书,于次月据实收取费用。月末,家长结合学生实际参加课程的节数及满意度进行确认,据实付费。学校根据学生实际上课情况,列出清单。机构依据考勤和费用,组织申报。学校、机构通过课后服务平台管理端对应付资金进行审核,据实核算,统一拨付给机构。
依托全国平台,启动校外培训“先学后付”。按照河北省《校外教育培训领域“先学后付”收费模式实施方案(试行)》要求,在丛台区、复兴区、邯山区等11个试点县(市、区)开启依托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综合服务平台实施“先学后付”模式基础上,目前已在全市进行推广。通过市教育局官网、公众号等平台,公布监管平台购课流程,实现在全国平台进行售课、消课、交费、退费等全流程监管。学生家长运用校外培训家长端APP选择“先学后付”,凭借个人信用等级,学生先参加培训,家长根据学生培训过程中对培训服务认可度、接受度、满意度,后支付培训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