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人民政协报
科技创新始终是农业发展的驱动力,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要求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凸显了中央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严守耕地红线,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立足农业发展实际,将加快发展农业科技作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提升农业生产力水平,有助于塑造我国农业的核心竞争力。
历史经验表明,科技创新始终是农业发展的驱动力,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要求。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农业生产过程智能化、管理决策精准化、资源利用高效化水平不断提升;生物育种、绿色投入品、智能农机装备等核心技术的突破与应用,有力推动了农业生产力变革和产业升级,显著提升了农业的质量效益与可持续性。然而,我国农业在发展质效与产业韧性等方面目前仍然存在短板。现阶段,我国农业以小农经济为主,受经营规模小、分散化与碎片化等因素制约,农业新质生产要素投入与产业化水平还普遍较低。农业科技基础研究力量仍存在薄弱环节,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技术与核心材料依赖外部供应,严重限制了产业可持续发展。
破解农业科技基础研究力量薄弱等难题,应多措并举,集中优势资源强化科技力量建设。从人才培养角度看,可进一步鼓励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增设农业科技基础研究相关专业,定向培养人才;设立专项人才引进计划,吸引海外高端农业科研人才回国发展。同时,进一步完善合理的薪酬体系,提升基础研究岗位待遇,减少人才流失;通过产学研合作,为青年科研人员提供实践平台,加速成长。
从科研和投入角度看,政府可发挥主导作用,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农业科技基础研究经费逐年递增。引导企业、社会资本参与,如设立农业科技产业投资基金,对投资基础研究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拓宽资金来源。支持科研人员开展“从0到1”的原创性研究,对具有前瞻性、高风险的项目予以长期资助。在具体实践中,进一步完善科研管理机制,改革科研项目评审制度,对基础研究项目,采用多元化评价指标,注重长期研究潜力与科学价值,而非仅看短期论文、专利产出。同时,进一步完善科研容错机制,允许一定范围内的研究试错,营造宽松的科研环境。优化科研资源分配,避免重复立项,通过建立大数据分析等手段,精准配置资金、设备等资源。深度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搭建农业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的对接平台,定期举办成果转化交流会,促进基础研究成果向应用技术转化。鼓励企业参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基础研究项目,共建联合实验室,围绕产业需求开展协同创新,加速关键技术与核心材料的国产化进程。
加强农业科技建设应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在全方位筑牢粮食安全根基的基础上,重点聚焦关键领域与瓶颈问题,强化科技攻关与应用。一方面,要集中力量突破种业核心技术,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攻克种子这一农业“芯片”难题,以科技创新牢牢攥紧中国种子,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动农业绿色低碳技术革命,依靠科技创新转变粗放、高能耗的生产方式,着力研发推广农业绿色低碳生产技术,创新构建农业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模式,显著提升农业生产的低碳化、减污化、生态化水平,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同时,还需持续开展农业领域的原创性、颠覆性、融合性技术创新,提升农业从业者科技素养与综合素质,提高土地、劳动力、资本与技术等生产要素利用效率,创新农业生产组织模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配置,最终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沈阳农业大学副教授赵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