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津日报)
转自:天津日报
文 | 老宋
在天津武清区,电动车、地毯行业和小商铺老板们曾被一波“特殊投诉”困扰。恶意索赔频发,滥用投诉激增,严重干扰正常经营,部分行为甚至涉嫌违法。
问题倒逼治理。2025年初,武清区出台天津首个专门针对恶意索赔的专项文件。新规落地后,效果立竿见影:电动自行车产销环节和商业广场餐饮购物场景中,“有备而来”的特殊投诉举报数量大幅下降。
职业打假、职业索赔曾对企业合规起过推动作用。然而,近年来,一些行为逐渐变味,从“监督维权”滑向“恶意围猎”,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的灰色链条。他们瞄准的,往往是法务力量薄弱的小微商家或成长中的企业,专挑商品标签、标识等非实质性瑕疵下手。
这些看似微小的“问题”,却让小店老板们头疼不已。华东一家杂货店的贾女士就被折腾得一度想关店。最让她憋屈的是一次“花洒事件”:一个索赔人买了店里一个花洒,声称水效标识不合规,同时举报了附近四五家卖同款花洒的小店。最终,每家店都掏了近300元“私了”。“店里上千种小商品,哪有精力挨个查标签?”贾女士很无奈。为应对索赔,商家被迫加强标签审查、加装监控,这些成本最终可能转嫁到消费者头上。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条灰色产业链竟发展出“收徒教学”模式。一些“老手”当起“师傅”,3000元学费包教“打假技巧”。有人甚至“两头通吃”,既教商家“反打假”,又教新人如何索赔,宣称“干几单就抵普通人一年工资”。一些高校学生和未成年人被拉入行,通过线上教程速成“职业化”,扭曲的价值观令人扼腕。
那么,武清区的新规,是如何让这些“碰瓷式”索赔失效的呢?核心在于划清界限,用九项客观标准,精准识别恶意行为。例如“购买数量远超合理生活需求”、“明知商品有瑕疵仍重复购买”、“投诉举报内容高度格式化、团队化”等,把打着维权旗号实则牟利的行为剥离出来。
具体操作上:对正常消费者的合理诉求,依法快速处理;对涉嫌职业索赔的,则严格依法调查核实,防止扰乱市场。同时贯彻“过罚相当”原则,对标签瑕疵等非实质性问题,适用免罚清单,责令整改但不予行政处罚。此外,建立了动态的“投诉举报异常名录”,实现市场监管、公安、司法三部门数据共享。
武清等地的实践为全国治理提供了经验。但要根治,还需多管齐下。立法层面需进一步明确“生活消费”边界,解决基层认定难题;技术上亟须打破信息壁垒,建立全国统一的投诉举报数据库和跨域黑名单;司法裁判尺度也应统一,在普通商品领域明确不支持非消费者身份的惩罚性赔偿诉求,形成震慑。
被职业索赔挤占的行政资源,本该用在食品安全等真问题上。精准规则配合技术联防,既能压缩灰色产业链的生存空间,又能为真正需要维权的消费者留出通道,让千千万万的小微商户,不必再陷于“不私了就曝光”的恐惧之中。
欢迎投稿
“津报早评”栏目诚挚邀请您踊跃投稿!稿件须基于机构媒体近期报道的新闻,紧扣国内热点或天津本地话题。我们期待您的独特见解与精彩观点,共同探讨社会热点,传递时代声音。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稿酬从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