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条老街,一条我第一次来却一见倾心的老街。
迎着仲春的阳光,我和妻子徜徉在成都新津区宝墩镇的太平老街。因不是周末和节假日,老街显得很安静,像一位娴雅的少女想着若有若无的心事。平常已习惯了都市的摩肩接踵,没想到此时此刻,置身于距离都市40多公里的老街,仿佛进入桃花源中,身心一下就轻松了。
太平老街是川西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风格古街之一。街道入口处立有一座石制牌坊,坊额刻“太平街”三字,字迹刚劲有力,据考为清代道光年间当地乡绅捐建。与其他一些地方纵横交错的老街相比,这条街“从一而终”,全长仅约五百米,两侧建筑多为木质结构,青瓦灰墙间透出岁月沧桑的韵味。地面的青石板历经了数百年风吹雨打,承载过无数的脚步和车马的碾压,至今依然硬朗!行走其上,想象当年商贾云集、车水马龙的景象,不禁感慨天地浩瀚,人生苦短,恍若一梦。
老街不仅保留了传统的川西民居风格,我发现,它还融合了现代文创元素,成为年轻人创业的场所。因此,老街上一些有特色的文玩店、咖啡店、茶社、杂货铺等,让游客在悠思千载的同时,也体验到当下生活的多姿多彩和几分文化气息。我经过了一家自助书屋——“别管·书屋”。我作为一名写作者,对书屋情有独钟。墙上挂着一方纸壳,上面写着:“这条街不长/我只能在这里/而你可以/一直在路上。”在雪白的墙上,还写着:“在这城市/生活不是用来赶的/慢下来/遇得到久违的心动/感受得到淳朴和匠心/在最好的时光里/停留/并带走。”
当我们正准备进书屋好好参观一下时,一个拍电视剧的摄制组来了,要拍书屋,只好退出,先去其他的地方逛逛。在一家卖女装的小店,年轻的女店主把店铺装扮得很时尚,玻璃板上写着:“生活是自己的/尽情打扮/尽情可爱。”店内有她的大幅照片,青春闪亮,自信洋溢!她卖的服装和女式挎包都比较好看,有的包还是独一无二的,价格也不太贵。她说:“自己养活自己,不攀比不灰心,我觉得挺好的。”
街边有一位戴眼镜、白净斯文的女孩在一张小方桌上卖手工豆干和泡菜。她姓朱,说豆干是一家专门磨豆腐的店生产的,她买回来自己用质量好的作料加工,卫生新鲜。泡菜是萝卜颗粒加葱花。小朱姑娘热情地夹起一小块五香豆干,里面包了两粒泡萝卜和几颗葱花叫我品尝。豆干夹泡萝卜,果然味道不同寻常,香脆爽口。我说现在很少吃泡菜,她莞尔一笑:“理解,没关系,欢迎品尝。”
我和妻子穿过通道,来到一家“苍蝇馆子”(四川俚语,形容那些环境简陋、价格亲民但味道地道的小饭馆),果然食客众多。我赶紧找了一张桌子坐下。老板娘是一位中年妇女,她正在凉拌猪耳朵。我瞄了一眼墙上写着的价目表,与成都市区的很多馆子相比,确实便宜。
我们点了竹笋肉丝、红烧豆腐、炒青油菜,热气腾腾、味道鲜美,分量也足。竹笋很嫩,豆腐很香,用一句大家经常说的话来形容:有小时候的味道。我们吃了个光盘,连声赞叹!老板娘告诉我们,他们这家店已开了四十多年,每份炒菜都是单锅现炒,若是逢赶场日和周末,来晚了就要等很久才能吃上饭,豆花也没有了。
吃完饭,我一结账,才34元。
我们离开后,妻子对饭店的菜仍大加称赞,对红烧豆腐更是意犹未尽。她说:“我们下次又去吃吧!”我深有同感,在一些大饭店,花了钱还吃得不满意,大,并不意味着就是好!就像有的高学历者,未必就有真才实学。
妻子问我:“我们还来吗?”我笑答:“来呀,必须的!你的‘红烧豆腐’,我的‘别管·书屋’。”
太平老街,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