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登山,山东省博兴县人。1940年参加八路军,因表现突出被选送至清河军区爆破训练队学习。在培训期间,他刻苦钻研爆破技术,成绩优异,结业后被任命为清河军区直属团爆破队队长。
三里庄地处山东省垦利、广饶、博兴、蒲台四县交界处,是进出垦区根据地的咽喉要地,也是靠近根据地最近、威胁最大的敌人据点。当地土顽司令成建基暗中勾结日军,强行驱离三里庄村民后,在此修筑了严密的防御工事。在三里庄周围,成建基部围绕村庄挖掘了两道深5米、宽3米的壕沟,架设双层铁丝网,并建造了高6米、厚3米的双层围墙。围墙上设有走廊式双层夹道,四角各建炮楼一座,形成交叉火力网。成建基曾狂妄宣称:“三里庄是铜墙铁壁,固若金汤。”
日伪军占领三里庄后,依托据点防御工事,频繁从围墙上向八路军阵地开枪射击,杀害抗日军民。敌军企图将三里庄作为基地,逐步向清河抗日根据地腹地实施“蚕食”战术,扩大其控制范围。
1943年5月,清河军区司令部抓住日伪军大举南下、兵力暂时空虚的战略机遇,决定集中优势兵力拔除三里庄敌伪据点。5月28日黄昏,参战部队按照作战指挥部的命令,从不同地点向三里庄集结。战斗发起后,三里庄枪炮轰鸣,火光冲天。
老奸巨猾的成建基一时难以判断我军主攻方向,遂下令点燃预先布置在四面围墙铁丝网上蘸有煤油的棉絮,同时组织火力进行顽强抵抗。八路军突击连在密集火力压制下,成功突破敌军两道外围防御工事,先后摧毁铁丝网障碍。然而当爆破组向核心围墙推进时,敌军察觉我军主攻方向并立即增强火力封锁,导致爆破队员在接近围墙过程中相继牺牲。
开国中将、原清河军区司令员杨国夫在其遗著《战斗在清河平原上》中记载:“这时候已是二十九日凌晨三点钟……我和刘其人副政委决定,如天亮前攻不开三里庄,必须暂时撤出战斗。”
通信员向参战部队传达了杨国夫的作战指示,此时距离天亮不到1个小时了,指战员们心急如焚。爆破手侯登山深知炸药能否发挥威力关系重大,他坚定地表示:“这次爆破,由我去完成!”
《战斗在清河平原上》记载:“这时,主攻连仅有两包炸药了……在这关键时刻,爆破队长侯登山同志抱起炸药,勇敢地冲上去了。”
侯登山夹着两包炸药,在枪林弹雨中匍匐前进。在战友们的火力掩护下,他成功突进至敌军围墙下方,一跃冲到敌人的射击死角。他敏捷地拔出刀子,在墙壁上凿挖攀登支点。借助这些临时挖凿的脚窝,侯登山夹着炸药包,身体紧贴墙面,艰难向上攀爬。随着高度上升,围墙坡度愈发陡峭,加之炸药包的重量,使其随时面临坠落危险,更因围墙夯土土质坚硬,经过多番尝试,仍未能成功安置炸药包。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侯登山深知,每耽误一分钟都会增加部队进攻的风险。为在天亮前打开三里庄据点,他果断将炸药包放到胸前,紧紧抵在围墙上,一手牢牢抠住凿挖出的壁洞,另一手毅然拉动导火索。
随着“轰隆”一声巨响,敌军围墙被炸开一个宽达3米多的大豁口。成建基部曾大肆吹嘘的“铜墙铁壁”,终于被攻破。广大指战员们沿着侯登山烈士用生命开辟的进攻通道,奋勇冲进了敌据点,最终成功解放了三里庄地区。
这位没有留下照片的爆破英雄,在凶残的敌人面前,做到了铁骨铮铮、视死如归。杨国夫在其遗著《战斗在清河平原上》中写道:“侯登山同志用自己的身躯炸开的突破口是不能被封死的,五、六连指战员用鲜血铺平的道路是不能被切断的……”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这位舍身炸敌堡的英雄战士的热情赞扬。
(资料来源:联合日报、解放军报、滨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网、东营文明网等)
原标题:侯登山:舍身炸城墙的爆破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