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风电头条)
7月初消息,随着三峡江苏大丰海上风电项目9号机组叶片缓缓转动,我国当前离岸距离最远的海上风电项目实现首批机组并网,最远点离岸距离85.5千米的距离已经创下新的纪录。
三峡集团江苏大丰800兆瓦海上风电项目 来源:三峡小微近年来,中国在海上风电领域发展迅猛,海上风电产业链各环节如精准咬合的齿轮,让海上风电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的同时,又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当卷起海风的叶片在高空划出优美弧线,当深埋海底的电缆如动脉般输送清洁能源,从岸上制造厂机器轰鸣的热闹车间,再到蔚蓝海面上风电场的壮阔景象,每一个环节都镌刻着中国风电工业的宏伟蓝图……
中国海上风电凭实力领先全球
全球风能理事会近日发布《全球海上风能报告》内容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球累计海上风电装机量达到83.2吉瓦。2024年全球新增海上风电装机容量中,中国占比达50.47%,累计装机容量中国占比也达到50.3%,中国毋庸置疑地跻身于全球最大海上风电市场,也是全球海上风电的“领导者”。
2024年全球各国家和地区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占比
2024年全球各国家和地区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占比
中国海上风电绝对是凭实力出圈的。首先从风电资源角度看,我国海上风电资源非常优渥。
国家气候中心数据显示:我国近海和深远海150米高度、离岸200公里以内且水深小于100米的海上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约为27亿千瓦。
如果这些海上风能资源的一半能被开发,以平均利用小时数3000小时测算,年发电量可达4万亿千瓦时,能满足我国2024年全国电力消费的40%,可满足我国沿海省份电力消费的80%。
其次,从风电企业的实力角度看,中国风电企业的表现也同样可圈可点。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数据显示:2024年,共有7家整机制造企业有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其中:明阳智能新增装机185台,容量为 175.7万千瓦,占比为31.3%,其次为金风科技、东方电气、电气风电、中船海装、远景能源和运达股份。
在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中,前6家整机制造企业累计装机容量合计占比为96.4%,电气风电占比最高,达到27.4%,明阳智能以26.2%的占比排在第二位,前五家企业的占比均超过10%。
中国海上风电产业链布局全面
海上风电的产业链主要包括:上游配件及材料叶片、塔筒、轴承、齿轮箱、电控系统等,中游风电主机、海底电缆及海上风电施工,下游海上风电运维等。
我国在海上风电产业链布局方面成绩斐然。无论是风电机组还是叶片、齿轮箱等设备在全球市场都有相当高的占有率。
目前,我国已形成涵盖研发设计、装备制造、资源开发、运维服务等环节的风电全产业链。《全球海上风电产业链发展报告》数据显示:我国风电机组产能占全球市场的60%,叶片产能占全球市场的64%,齿轮箱产能占全球市场的80%,发电机产能占全球市场的73%。
从产业链角度看,海缆领域发展前景广阔,根据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研究内容显示,综合考虑离岸距离、场站容量、送出线路电压等级、降价等因素,预计国内海缆单GW价值量有望从2024年的12.1亿元(含税不含敷设)提升至2030年的15.6亿元,预计2030年我国海上风电海缆市场空间有望达到312亿元。
沿海各省风电产业集群各具特色
我国海岸线较长。沿海地区不同省区有属于自己的风电产业集群,涵盖海上风电产业链不同的环节。河北、山东、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省份已经拥有自身特色的风电产业园或者风电装备基地。
河 北 省
金风科技秦皇岛风电装备基地:主要负责风电整机设备及附属装备制造;
唐山北方国际风电产业园:主要负责整机设备、叶片、发电机、塔筒、法兰、机舱罩、轴承、齿轮箱、变流器、海缆、储能、氢能;
远景唐山新能源智慧产业园:主要负责整机装备制造及配套产业、绿色储能。
山 东 省
青岛胶州上海电气风电装备产业园:主要业务包括整机、轴承;
青岛即墨风电装备产业基地:主要业务包括整机、塔筒及海工装备、海缆。四、浙江省海上风电产业布局浙江省海上风电产业布局包括:宁波象山大型海上风电智能化装备产业基地、浙江温州苍南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基地、舟山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基地。
烟台蓬莱新能源装备产业基地:主要业务包括叶片、塔筒、海工、导管架等;
烟台海阳海上风电智能制造基地:主要业务包括整机、海水淡化、氢能、海洋牧场;
烟台蓬莱新能源装备产业基地:主要业务包括叶片、塔筒、海工、导管架等;
威海乳山高端海洋装备智能制造产业园:主要业务包括整机、绿色储能、氢能、漂浮式海上风电研发;
东营广利临港产业园:主要业务包括整机、塔筒及海工装备;
浙 江 省
舟山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基地:主要负责整机、塔筒导管架、海风运维、绿氢、齿轮箱、主轴、变频器;
浙江宁波象山大型海上风电智能化装备产业基地:主要负责整机、大型海上风电工程安装运维、深远海智能海洋牧场设计制造;
浙江温州苍南零碳产业园:主要负责海风项目设计、整机、发电机、轴承、海缆、海风运维。
福 建 省
福州福清海洋高新产业园:主要负责风电整机设备制造;
福州江阴海上风电产业园:主要负责风电整机设备、叶片、塔筒制造;
莆田兴化湾南岸装备制造产业园:主要负责整机设备制造;
漳州漳浦海上装备产业基地、东山湾国家级深远海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基地:主要负责整机、叶片、漂浮式基础、施工、试验及检测、产品运维服务。
广 东 省
汕头国际风电创新港:主要业务范围包括整机、发电机、叶片、齿轮箱、轴承、塔筒及海工装备、机舱罩、检测认证;
阳江海上风电全产业链基地:业务范围包括整机、叶片、发电机、锻铸件、塔筒塔架级其他海工装备、海缆、检测认证。
广 西 壮 族 自 治 区
广西钦州海上风电产业基地:主要负责风电整机设备、叶片、塔筒及海工装备;
广西北海市海洋能源装备零碳产业基地:主要负责海缆、风力发电机、海工平台等装备制造
广西防城港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主要负责风电整机设备、叶片、塔筒、发电机、齿轮箱等。
海 南 省
海南洋浦海上风电产业园:主要涵盖风机主机、叶片、塔筒、电缆、储能电池等产品的制造环节
东方临港产业园:主要负责整机、叶片、柔性直流设备、海洋牧场智慧网箱、海水制氢。
走向深远海的底气
中国海上风电发展迅猛,随着近年来海上风电装机不断增加,近海资源已被消耗,未来中国海上风电必须要走进深远海。
202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要求加快海上风电等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加强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
自然资源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海上风电项目用海管理的通知》明确提到,推进深水远岸布局,规定新增海上风电项目应在离岸 30 千米以外或水深大于 30 米的海域布局。支持在已确权的海洋油气开发区等海域建设海上风电,采用 “风电 +” 模式实现 “一海多用”。政策指引中国风电走向深远海。
目前国内已经有广东、江苏、福建、山东、海南、浙江等11个省区规划了深远海风电装机布局。
海上风电技术的创新更迭也成为中国风电走向深远海的一张底牌。
漂浮式风机技术发展、风电机组向大型化迈进、输电技术提升以及基础结构创新将为我国风电走向深远海扫清障碍。从2022年至今,中国海上风电大功率机组技术研发不断刷新纪录。
2022 年 11 月 23 日,金风科技与三峡集团联合研发的 GWH252-16MW 海上风电机组成功下线,这款机型刷新了当时全球单机容量的纪录;
电气风电海神平台EW4.0-270机组吊装完成 来源:四局装备2023 年 6 月 11 日,电气风电研发的全新一代海神平台16+MW全海域平台机组下线;
海鹰平台,运达股份16MW风机 来源:运达股份2023年12月27 日,运达股份研发的16-18MW海上风电机组海鹰号正式下线,2025年1月,该机组在山东东营成功吊装;
启航号,中车株洲所20MW 来源:中车株洲所2024年10月,中车株洲所的20MW风机在江苏射阳下线,2025年1月在山东东营完成吊装;
全球最大26兆瓦级海上风力发电机组2024年10月12日,福建省福清市海上风电产业园,东方电气集团研制的全球最大26MW级海上风力发电机组震撼下线。
天成号,明阳智能16.6MW 来源:明阳智能2024年12月11日,全球单体容量最大的漂浮式风电平台“明阳天成号”在广东阳江正式投运,推动了漂浮式风电领域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17兆瓦直驱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下线 华能清能院供图2025年7月13日,中国华能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牵头研发的全球单机功率和风轮直径最大的直驱型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近日在福建下线,单机功率达17兆瓦。
2025年7月17日消息,龙源电力工程技术公司“海上风电海缆运行状态监测与快速故障诊断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成果通过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科学技术成果鉴定,总体技术位居国际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海缆磁场探测技术的空白……
风电头条统计,2022-2024年,我国海上风电新增核准容量分别为8519.2MW、11501.5MW和14623.3MW,连续三年保持增长态势。2024年新增并网容量4.04GW(数据不含港澳台),约占全年风电新增并网容量的5.1%。
根据各省市区“十四五”规划,“十四五”期间计划新增海风装机65-70GW,其中绝大部分为省管海域项目。按照2025年新增装机(吊装口径)11GW预估,“十四五”实际新增海风装机约43GW,但仍有20-25GW尚未有完成规划。
从三峡江苏大丰海上风电项目创下离岸最远纪录,到沿海各省形成各具特色的风电产业集群,中国海上风电正以强劲的势头迅猛发展,随着产业链各环节的持续发力、产业集群效应的进一步凸显,以及 “风电 +” 等多元模式的探索,中国海上风电必将在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实现 “双碳” 目标的道路上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
素材来源:各省发改委、CEWA、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三峡小微等
来源:风电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