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环境网)
转自:中国环境网
在云南省昆明市生态环境志愿者队伍里,有这样一位自然科普专家。他追踪解读亚洲象北上南归生态事件并接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采访,主持志愿服务项目“生物多样性100课”让百万人次直接受益,受邀登上全国性生态保护论坛,荣获2025年十佳生态环境志愿者……今年39岁的周修远,长期致力于以通俗易懂的传播方式,让自然科学知识走进学校、社区和公众视野,让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绿种子”意识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
周修远在一所小学校里开展飞羽之美鸟类科普与保护讲座。
受父亲影响,周修远从小就喜欢自然科学,尤其喜欢鸟类,经常跟随中国科学院科研团队参与科学考察活动,足迹遍布青藏高原、云南等重要生态区域。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不久,他便主动辞职专门从事自己一直深爱的科普工作。
2018年以来,周修远通过各种渠道进学校、进社区,举办鸟类知识公益讲座,带队到野外实地讲解相关内容,并于2020年加入云南省动物学会,2021年加入昆明环保志愿者组织,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科普知识结构,提升组织传播能力和水平。
作为“绿种子”行动志愿服务的专家合伙人,周修远倾力将前沿科学知识转化为公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内容,不遗余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普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以生动的语言向公众揭示了亚洲象行为背后的生态意义,引发了公众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广泛关注。此外,他还参与了青藏高原第二次科学考察,担任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二次科考纪录片的科普顾问,将科考成果转化为大众科普内容。
多年来,周修远坚持把生态研学与科普传播有效结合。在主持“生物多样性100课”时,他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丰富经验,通过短视频、直播、互动课堂等形式,将生物多样性知识生动传播给更多受众。
在生态研学志愿服务活动中,周修远带领学生走进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教育基地,开展鸟类观测活动,传授鸟类识别技巧和生态知识,足迹遍布高黎贡山、哀牢山、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等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既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生态文明的“绿种子”。
据统计,截至目前,周修远参与的“绿种子”行动等志愿服务项目累计覆盖昆明市50余所中小学,线上线下直接受益者超过100万人(次)。他主导的生态研学课题培养了数百名青少年生态志愿者,其中多人在全国性生态保护竞赛中获奖。此外,他积极参与拍摄科普视频和自然环境相关直播活动,以专业的视角向观众讲解生态环境保护的热点问题,让大家更加直观地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持之以恒深耕自然科普志愿服务让周修远得到了许多认可。多年来,他先后获得“昆明市优秀环保志愿者”“昆明市生态科普优秀工作者”等荣誉,并多次受邀在一些重要生态保护论坛上分享经验。
周修远说,自己坚持做自然科普逐步得到社会认可,既是荣誉,也是压力,更是动力。作为一名生态环境志愿者,面对更重的社会责任,必须进一步探索创新,让自然科学知识传播更灵活、更深入、更有效。他坚信,只要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绿种子”,未来的地球一定会更加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