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创中国)
这科技感满满的大棚背后是“智慧乡村”工作站带来的技术支撑。今年4月,定陶区茗嘉兴“智慧乡村”工作站建设成功,工作站立足于全区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在省农科院的帮助下,完成了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让原本纯市场导向的特色产业有了更远的发展路径;同时立足于发挥人才优势,完成了与省农科院、菏泽学院等高校院所的对接,引进万鲁长专家团队,以研、产、学相结合的互利模式,不断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多渠道增加村集体收入。
“这就是农业新质生产力落地变现的实践。”马化彬说,“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第一次听到了这个提法,这让我回来后一直在思考,菌菇种了这么多年,如何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提升竞争力。‘智慧乡村’工作站的成立让农业新质生产力落地成为现实,以我们定陶区为例,成立的这10个‘智慧乡村’工作站,其中有8个是围绕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智慧乡村”工作站带来的产能和效益提升肉眼可见。茗嘉兴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棒菌包自动化生产车间,机械臂、传送带、自动升降机有序运转。技改前,每天生产棒菌包2万包,需要70个人;现在只需要4个人,日产棒菌包6万包。马化彬介绍,自动化智能技术的引进,不但降低了成本,而且减少了人员进出的流动,避免了杂菌的带入,改善了食用菌的生存环境和品质。
“往年一到夏季就开始休棚,今年夏天我们种了一茬草菇,亩产量8000斤到10000斤,每斤市场价5元左右,多收入3万元。”被问到收成如何时,种植户杨稳满脸笑容地说。
如今,茗嘉兴“智慧乡村”工作站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综合性发展载体,先后申报研发专利3个,转化科技成果2个。在定陶区,围绕农业新质生产力落地转化的“智慧乡村”工作站还有早春西瓜产业“智慧乡村”工作站、黄粉虫产业“智慧乡村”工作站、小麦玉米“智慧乡村”工作站等。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