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玉婷 洪观新闻记者 万晓霞
“街坊邻里坐在新椅子上择菜闲话家常,小区更和谐了!”7月16日,西湖区朝阳洲街道西船住宅小区居民围坐闲聊,其乐融融。
作为典型的企业退休职工为主的小区,西船住宅小区建成于上世纪90年代,老年居民占比较高,公共活动空间有限,居民对休闲设施需求迫切。此前,部分居民自发将旧沙发、板凳摆放在小区内,虽解决了“有地方坐”的问题,却衍生出一系列隐患:沙发破损滋生细菌、夜间存在安全盲点。居民吴叔叔无奈地说:“这些旧沙发就像‘鸡肋’,扔了可惜,留着闹心,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不久前,朝阳洲街道政协工作联络组将“西船小区公共空间改造”列为“三有”协商议题,启动了一场“全民参与的治理实验”。通过网格群征集意见、楼栋长走访、居民议事会等形式,收集到大量意见,其中“拆除旧沙发、安装标准化休闲座椅”的呼声最高。
“旧沙发虽然破了,但有些老人习惯坐这儿晒太阳,突然拆掉会不会让他们没‘归属感’?”对于居民支叔叔的意见,社区干部回应,计划将旧沙发集中处理,同时为高龄居民预留座椅旁的“爱心专区”。“座椅材质是否防滑?夜间小区内有没有照明配套?”对于年轻居民小胡的关注,政协委员现场协调,建议座椅选用防腐木材质并在小区内加装庭院灯,以增强安全性。
经过协商,达成“四步行动方案”,即拆除旧沙发→科学选址(结合居民意见)→定制休闲座椅→建立长效维护机制。仅用1个月,26套崭新座椅在小区内“安家”,居民们自发对座椅清洁、擦拭、检查。新增座椅成为邻里社交“催化剂”——晨练的老人在此唠家常,下班居民在此短暂休憩,小区内凝聚力悄然提升。
从“一地旧沙发”到“一方温馨角”,西湖区西船住宅小区用“三有”协商验证了基层治理的智慧藏在群众的“金点子”里,民生幸福的密码就写在民主决策的“行动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