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劳动午报)
转自:劳动午报
历史的风,曾拂过颐和园的飞檐翘角;文学的笔,正描摹园林的岁月肌理。《沈从文笔下的颐和园》,是沈从文以文字为砖,为颐和园搭建的另一重天地,邀我们踏入这文字回廊,探寻园林藏纳的真意。
颐和园,这座“皇家园林博物馆”,承载着清朝皇家的闲情与历史的沧桑。1948年夏,沈从文一家在霁清轩消暑,这段经历化作笔尖流韵,《霁清轩杂记》《春游颐和园》连同历史照片、编后记,成了解码颐和园的密钥。沈从文从文学与历史双维度,挖掘园林深层价值,让颐和园跳出物理形态,成为满溢文化气息的文学载体,勾着读者探寻的脚步,一窥园林的独特风姿。
阅读时,沈从文对颐和园的细腻感知如细密针脚,缝进书页。他写长廊彩绘,不只是描绘图案,更着墨于彩绘背后的故事——那些历史典故、神话传说,让冰冷的油彩有了温度;写昆明湖的水,不只是形容波光,还融入泛舟时的心境,水纹荡漾间,似能瞧见他对园林的沉醉。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文字不再是简单的记录,而是能带领读者触摸园林的脉搏,感受砖石草木间的呼吸。
他善于捕捉细微,一座亭子的檐角、一条长廊的彩绘、一块奇石的纹理,都能成为文字的缘起。在他笔下,颐和园是“流动的园林博物馆”,霁清轩藤萝彩画的细腻、昆明湖波光的灵动,皆被文字精心定格,带着专属的情致温度。写长廊,他不只是说建筑模样,而是融入历史人文,让读者触摸到长廊承载的悠悠岁月,感知工匠藏在一榫一卯里的巧思。这种文学视角的解构,突破普通游览的浅表,引领读者直抵园林文化的核心。
书中,沈从文梳理的5条游览路径,似5条线索,串起园林全貌。大戏楼见证过京剧名角的风采,也随时代变为大众文化场域,历史流转在文字间清晰呈现;排云殿、佛香阁一带的精华,因他“租船赏景”的建议,让园林之美立体铺展,读者仿若泛舟,饱览亭台楼阁的艺术巧思;湖中心孤岛建筑群与十七孔桥,构成静美画卷,历史与自然相融;后山残垣断壁,诉说着屈辱过往,赋予园林历史重量;东路谐趣园周边,花香鸟语、溪水潺潺,雨后天晴的清新化作可感惬意,尽显园林生机。
沈从文的文字,是文学与园林共谱的诗意篇章。他像高明画师,以情致为颜料,绘出颐和园的丰饶。笔墨间,有对文化的眷恋,满是对传统园林的热爱珍视;有文物家的深邃,打捞历史碎片,揭示人文意蕴。读其文字,能悟“形散神不散”的园林意趣,发现“园中园”的隐秘故事,汲取文学建筑交融的灵感,解锁传统美学的现代表达。
《沈从文笔下的颐和园》是文学名篇集萃,也是颐和园“纸上导游”。它激活“国民园林”的文化情感,让读者借文字与园林、历史对话。
这部书让我们看见文学与园林相遇的火花以及留存的文化记忆。翻开书页,踏入文字回廊,在文学与园林交织里,领略历史、艺术与美的魅力,于文字中重游这座永恒园林。
□聂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