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人民日报评论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们,晚上好。
抽空相个亲,聊点啥?对不少人来说,这是一个难以名状的话题。毕竟,无礼者有之,开口“聊收入”,动不动还要“称职务”,令人匪夷所思;尬聊者也不少,“傍晚的风”和“明早的雨”,究竟哪个先来?拉扯间难免“累觉不爱”。难怪有人说,见相亲对象就像开盲盒,不求隐藏款,只要正常款就行。正因如此,许多人正在尝试努力破局。近期有一项调查显示,94.8%的受访青年明确表示找对象看重对方家风。不聊风情聊风气?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恋爱观因人而异,但有些东西是大抵相通的。比如所谓“一见钟情”,往往指代的是颜值的吸引、谈吐的折服,乃至气场的契合。而所谓“相见恨晚”,通常意味着观点、态度和认知上“所见略同”。从学历、收入等“可量化的标准”,到性格、样貌等“凭感觉的东西”,大多数情况下,指向的都是个人维度,强调的是“只要你好,一切就好”。
同这些“显性条件”相比,家风就像是一种隐性基因,看不见、摸不着,只可意会。从父母的相濡以沫中,感受亲密关系相互尊重、彼此支持的源头;在家人的相处模式里,洞察另一半“脾气是怎样养成的”;于身边人的为人处世上,发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道理……一番观察,就算是再擅长伪装、再善于表演,家风这面镜子总能照出一个人相对真实的一面,“知其所来、明其将往”。
另一面,家风也是未来婚后相处的考量因子。毕竟,结婚在一定意义上不仅是两个人的结合,也是两个家庭的结合。分享另一半身上家庭责任感的形成,有受访对象说:“家风是小家庭的宝贵精神财富”;聚焦看待问题的同频、解决问题的同向,有受访对象说:“一个好的婚姻状态是两人在新的家庭中融合两家家风,形成更优化的状态”;围绕家庭矛盾冲突,有受访对象说:“两个家风相悖的人结合,最终将是3个家庭的不和睦。认知差异会让一段婚姻的经营变得非常累。”这些对于家风别样的洞见,源自婚姻生活的感悟。
客观而言,把家风如何,作为双方合适与否的前置条件,有一定的合理之处。好的家风,有助于孕育出理性的心态、包容的胸怀、负责任的处事方式,这些因素对维系感情和经营家庭来说不可或缺。反之,坏的家风,就容易形塑出铺张浪费、自以为是、歇斯底里等性格黑洞,成为感情波动或者矛盾升级的导火索。
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也在加以佐证。比如,有一种说法,每一个熊孩子背后,都有一对不着调的父母,其实就有家风不正的意思。再看一些贪腐典型案件,落马分子中不乏“父子兵”“全家腐”,一些不良作风的肇始正是不良家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家风确实是个人道德修养、生活态度、精神品质的一扇窗口,清者雨润万物,浊者污秽尽来。
是不是家风由此就能成为左右感情的关键变量,动辄“一票否决”?也不见得。苦难中更显坚韧,逆境里尤淬心境,“出淤泥而不染”的故事并不鲜见。或许,正是因为目睹过身边人感情上的纷纷扰扰,才更懂得其中的分量,更渴望彼此的真诚;或许,感情的滋生和人的成长一样,有先天的因素,也不能否定后天的努力。“淋过雨的人”,在要不要为别人打伞这个问题上的体会,一定是独特而深刻的。
说到底,感情还是人与人的羁绊,没有标准答案,更不存在万能公式。家风是增进彼此了解的一种直观渠道,仅此而已。这不应也不能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媒妁之言,父母之命”。
回到相亲这个话题,也要提防另一种倾向。聊家风,不是拐弯抹角探家底。家风优良,不等于刻意追求门当户对。从成长的细节,到生活的习惯,再到人生的认识……往往不经意的一个点,就是一个两看相厌的雷点、或者两情相悦的触发点。
不看家底看家风,看家风而又不唯家风,是时代的一种进步,更是择偶观的一种成熟。对自己的感情负责,比什么都重要。
这正是:
相亲初见礼数全,车房收入列清单。
算盘暗拨心头响,不及并肩同渡船。
大家晚安!
(文|风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