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晨报特约撰稿 刘晓云
五月的大地,蓬勃芬芳,充满生长的力量。
我们一行人要去重庆涪陵长江南岸的南沱镇焦岩村,参加枇杷采摘节。沿路,油绿挺拔的玉米秆,橙黄发亮的枇杷,努力攀爬的四季豆,红得像鸡冠子的三角梅……它们一株株,一树树,一棵棵,一簇簇,一丛丛,突然闪入眼帘,夹道相拥而来。
1
南沱镇焦岩村,一个叫花莲坝的地方有一座牌坊,故称花莲坝牌坊。前些年,我曾到这里来看晚清涪州籍进士施纪云故居,想看这座花莲坝牌坊,却因修路被堵在半路上,只好折返。
这次,不期而遇,如愿以偿。
在中国大地上,牌坊林立,它是中华特色建筑文化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象征性标识之一。它们不只是建筑,更是凝固的历史。因为石木结构上,刻满了昔日社会的荣辱与规范。让我们后人在考察这些牌坊时,得以窥见某些过往事件或人物,触摸历史纹理与脉络,体察社会风俗流变及世事沧桑。
牌坊由棂星门衍变而来,开始用于祭天、祀孔。滥觞于汉阙,成熟于唐、宋,至明、清达到顶峰。从实用衍化为一种纪念碑式的建筑,被广泛地用于旌表功德标榜荣耀。按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御制、恩荣、圣旨、敕建;按类型,分别是功德、孝义、贞节、路引。
花莲坝牌坊矗立在五月艳阳下的一面半山坡上,正被翠绿的玉米环绕簇拥。和煦微风吹过,玉米叶有细微的哗哗声,仿佛在窃窃私语。远望山脚,长江像一匹锦缎,在静静地流淌。
花莲坝牌坊是一座恩荣牌坊,也是一座孝义牌坊,建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距今近200年。牌坊面宽9米,进深3.7米,高14.18米,占地面积33.3平方米。整个牌坊为三重檐四柱三进,龙门坊至正楼之间的高斗拱架内有阴刻“恩荣”二字,周围有镂空浮雕五龙缠绕。龙门坊为二龙戏珠浮雕图案。牌坊大匾额心书“寵錫龍光”,二匾额心楷书“誥封资政大夫冉公性菴府君之坊”。牌坊明柱楹联上书“至性感神刺股療親親得壽”,下联书“大德蔭后遺書教子子成名”。右边楼花板书写“行表”二字;左边楼花板书“言坊”。正楼、左右边楼分别为二斗拱,左右交楼为双斗拱,斗拱上有鸱吻(chī wěn,相传鸱吻是龙的儿子,所谓龙生九子,鸱吻为其中之一)正脊翘角等。四柱前后为夹柱抱鼓石,坊刹为宝瓶翘角。
2
牌坊后约50米处原为主人冉性菴墓,占地约1000平方米。如果每一座墓碑下面都有一部长篇小说,花莲坝牌坊主人冉性菴,他的一生又是一部怎样的长篇小说呢?
据《涪陵县续修涪州志·卷十二,人物志二·笃行》记载:冉性菴是一个特别孝顺的人。他在父亲生病后,为了给父亲治病,悄悄在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放在父亲的药里当药引子。这个行为现在看起来不可思议,可当时人们就是这个认知,谁又能超越他所处的时代?父亲去世后,他在父亲的墓旁边另搭建一所小房子,为父亲守墓三年。
冉性菴母亲是一个高寿的人,活到八十岁,他每顿饭必陪母亲同吃。在母亲去世后,每次出门之前或返家,都要到父母的神位前告知。他不但在父母在世时非常孝顺,父母去世后,凡是父母嘱咐的建族庙,购买祭祀田产,安葬洪水期间从长江上游漂浮而来的无名尸体等,都一一照办。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虽然这些事情看起来都是小事,但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得到的。
冉性菴不仅尊敬孝顺自己的父母,为人也很重义气。在八团之内,只要听说谁家日子艰难,过不了年时,他一定会及时送上柴米,助其渡过年关。也曾捐出巨资开办义学,让读不起书的乡邻子女读书。如若听说哪里有灾难,他都会捐资捐物,用今天的话来说,他热心公益。
冉性菴不仅为人孝义,还非常注重教育,尤其对自己的儿子与子侄非常严厉。如果他们有谁做得不好,必令其焚香燃烛,跪在祖先牌位前陈述自己的过失。再视他们所犯过失之大小,定惩罚之轻重。因此,他不仅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拔贡,还把侄儿培养成优贡。其他子女,也都受到良好的教育。
3
在古代,国家管理只能管到现在的县级。县级以下,要靠冉性菴这样的乡间士绅来起模范带头作用。因此,涪州知州为其向朝廷申请修建恩荣牌坊并得到批准,这就是我们今天能在这里看到这座牌坊的由来。与此同时,涪州知州国璋特对其进行表彰,为其颁发“惠及枌乡”匾额。
在建牌坊时,抱鼓石一般是起稳定作用。花莲坝牌坊为了体现冉性菴的孝义,其抱鼓石不重样地雕了16个幅面。每个幅面分做三部分分别规划、构图和雕刻:上部云纹轮廓,雕神仙故事;中部圆形,雕世俗生活和节孝故事;下部方形,雕吉祥纹饰。每个部分相互区隔,又用花草纹饰自然连接。都不是简单随意的平面刻画,而是多层镂空,层次分明的立体雕刻,尤其人物,几近于圆雕。
鉴于花莲坝牌坊的修建规模与雕刻所达到的艺术水平,以及保存完好程度,2018年被重庆市公布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地方史料记载,到清代末年,涪州境内有各类牌坊600多座,如今残存仅10余座。花莲坝牌坊是其中品级最高,要素最全,雕刻最精美的牌坊。此坊旌表的冉性菴是一方乡土的精英民表,乡贤士神。他的言行事功惠泽乡里,影响深远。这是一帧穿越时空的文化碎片,以精神地标方式,矗立在大江南岸。既记录过往,又昭示未来;与长流不息的江水为伴,与万古高远的星月争辉。
下一篇:留在珊瑚坝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