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劳动午报)
转自:劳动午报
在西城区金融街街道丰汇园小区15号楼B1层,有一处340平方米的空间格外热闹,这里是金融街街道安全社区教育基地。自2018年基地建成以来,丰汇园社区居委会副主任张宗昱作为讲解员与运维负责人,用7年时间将其打造成年接待量超5000人次、覆盖全年龄段的公共安全教育阵地。从走街串巷发传单的“流动宣传员”到定制化安全课程的设计者,从线下体验的组织者到线上课堂的开拓者,他以扎实行动践行着“守护社区安全”的初心。
从“零”起步:创新形式提升关注度
2018年底基地启用时,知晓度几乎为零。张宗昱记得,最初他抱着宣传折页在社区周边分发时,常被误认为推销人员。“有次在小区门口发传单,一位阿姨接过看了两眼又还给我,说‘这些我都懂’。”但他没放弃,转而借邻里节、消防安全宣传日等活动“搭车”,在现场讲解安全案例,进行心肺复苏、气道异物梗阻急救、打绳结等实操演示,慢慢吸引关注。
张宗昱接待的首个“参观团”是一对母女。为了让她们有真切体验,张宗昱带着两人逐一体验地震模拟平台、火灾烟雾逃生通道,用“一对一”沉浸式讲解演示如何在震后护住头部躲避,如何弯腰低姿穿过烟雾区。临走时,小姑娘拉着妈妈的手说“下次要带同学来。”这次经历让张宗昱意识到:“亲身体验比单纯说教更有效。”
为了优化服务,他建立“参观回访制度”,记录不同群体的反馈。针对青少年探索欲强的特点,他把参观时长从45分钟延长到两个半小时,并加入互动游戏和实操考核。接待党员时,他增加案例深度分析,并结合安全责任进行延伸讲解。
慢慢地,基地参观量从最初的600人次增长到2024年的5350人次,社区居民、学校师生、企业职工开始主动预约。
分众化教育:让安全知识“对症”入脑
“不同人群需要不同的安全课。”这是张宗昱多年来的工作准则。他的讲解词修改过50余版,针对青少年、家庭、企业职工等群体设计了“趣味版”“亲子版”“专业版”3套方案,仅讲解PPT就更新到51版416页。
针对外卖小哥骑电动车送餐的工作特点,他在“小哥课堂”里专门选取电动车火灾案例,详解电池维护、安全充电要点,让骑手们亲手操作灭火器,体验“对准火焰根部喷射”的实操技巧。有骑手在课后说:“以前听讲座总走神,这次亲手试了灭火,还知道了充电的许多安全注意事项。”
面对青少年,他设计“防拐骗情景模拟”“矿泉水瓶救生工具制作”等互动项目。在赵登禹小学的参观活动中,孩子们通过模拟“野外解救”和防震小屋体验,学习打绳结、震时躲避技巧,结束后还会收到“小小社区安全员”证书。有家长反馈,孩子回家后主动检查家里的插座是否松动,说“张老师说这是安全隐患”。
针对企业职工,他侧重安全生产与应急协作。2024年7月,他带着互动设备走进新华书店总店,为80多名职工讲解消防疏散与心肺复苏。职工们在现场教学环节,不仅学会了火灾发生时的正确逃生方法,还掌握了打绳结的技巧。
针对残疾人等特殊群体,他更是耐心打磨授课内容。2024年3月,他为金融街街道温馨家园的残疾人定制创伤应急包扎课程,进行手把手教学,并认真查看每个人的包扎过程,力求通过反复指导加深记忆。
志愿接力: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让更多人参与进来,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基于这样的理念,自2022年起,张宗昱便着手培训周边学校的学生,让他们担任助理讲解员。为此,他精心编写了《助理讲解员培训手册》,从设备操作的细节到讲解技巧的要点,他都毫无保留地逐一传授给学生们。
北师大实验中学高一年级的一位同学起初讲解时紧张得忘词,张宗昱便让他先跟着体验地震倾斜小屋,“把自己的感受讲出来,比背稿子更生动”。后来,这位同学也能独立带青少年参观了。
这些志愿者逐渐成为基地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分小萌”垃圾分类直播中,华北电力大学学生康婧漪配合讲解,指出常见的垃圾投放误区;在禁毒宣传直播里,长安兴融中心志愿者李佳慧借助PPT,详细解读毒品的危害。张宗昱说:“这些年轻人充满活力,与参观者的互动更加自然、亲切,这正是安全教育的另一种传承。”
基地始终坚持纯公益属性,无论线下体验还是外出讲解,从不收费。为了提升安全教育效果,张宗昱还常“走出去”送课,5年来走进20多所学校和企业。在洁茹幼儿园,他教小朋友“地震来了找桌子”;在首都体育学院,他讲解学生宿舍安全管理……
在此过程中,不少单位都成了基地的“回头客”:西单小学连续多年来邀请张宗昱进校园,并录制校园防震演练视频;丰汇园物业每年组织入驻企业参观;西四北幼儿园的孩子们连续两年“打卡”。一位幼儿园园长说:“孩子们不仅记得张老师,更记得他教的安全知识。”
如今,金融街街道安全社区教育基地早已荣誉满墙:北京市公共安全教育基地、西城区党员教育现场教学点、国防动员宣传教育基地……张宗昱依然每天提前到岗,一丝不苟地检查地震模拟平台的线路是否畅通、灭火器的压力是否达标,精心准备当天的讲解道具。在他看来,“安全无小事,能让更多人学会保护自己,这份工作就值了。”
□本报记者 刘欣欣
上一篇:让工会关爱成为职工幸福“加油站”
下一篇:夏天除了防晒还要注意保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