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李莹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樊江涛
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2022级电气与电子系学生王培治的这个暑假,注定和以往不同。
七月蝉鸣正盛,他的手机屏幕一直在频繁闪烁——企业的面试邀约、导师们的贴心叮嘱、团队伙伴的互相鼓励接连弹出,让这个假期从一开始就浸透着忙碌的气息。
两个多月前,王培治凭着扎实的职业规划与实践成果,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总决赛学生成长赛道上摘得银奖。此后,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中国航发南方工业有限公司、TCL 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知名企业的录用通知,便陆续“飞”到了这名大三学生的手上。
从初入大学的青涩懵懂,到在职业规划赛场上崭露头角,再到如今收获多项重磅荣誉——回顾自己的华丽蜕变,王培治表示“刚进校园时,我对职业规划只有模糊的概念,如今成为中石油电气工程师的目标越来越近,是校内导师与校友导师为我铺就了叩响名企大门的成长之路”。
以党建为引领、以技能竞赛为抓手,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通过推行“双导师制”,积极探索大国工匠的培养路径。
王培治常将校内导师比作“职业引航员”,那些深夜打磨职业规划书的日子里,导师会带着他像校验电路图般反复琢磨行业趋势,直到个人能力与岗位需求实现精准“并网发电”。而校友导师则是帮他穿越理论迷雾的“实践摆渡人”,让他明白学校里的公式得接上企业的“地线”,才能真正“通电”。
图为王培治在比赛中摘得银奖。受访者供图红色基因点燃技能火种
近年来,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电气与电子系党总支学生第二党支部屡获佳绩:荣获第四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近三年,支部3名教师党员获评为河北省技术能手,在各类技能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励20余项、省级奖励30余项;支部学生党员获得国家级奖励30余项、省级奖励70余项。
“第一次走进校史馆,看到老党员们在油田井架下握着扳手的照片,突然就明白了‘为人民服务’不是空话。”大一那年,张彬烜在党支部组织的“石油精神”主题党日活动中,攥着刚写好的入党申请书。
“她在申请书里表示‘想成为像王进喜那样的人’。”至今,电气与电子系党支部书记张思睿还记得这份入党申请书。
“把党建工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让红色基因融入学生血脉。”在张思睿看来,党建绝非抽象的概念,而是职业人才培养的“根”与“魂”,从思想铸魂到实践赋能,每一个环节都浸润着红色力量。
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还创新设立思政导师制,由全体科级以上干部和优秀思政课教师担任导师,将红色精神的火种播撒进每个育人环节。
张彬烜的成长手册里,夹着思政导师的谈心记录。由于身体的缺陷,当张彬烜犹豫着说出“担心企业实训被歧视”时,思政导师拿出手机,为她找到了全国劳模石胜兰的报道。这位坐在轮椅上的工匠,靠双手绣出了璀璨人生。
“真正的工匠从不用身体定义能力。”校友导师赵亚东的话则像一阵清风,吹散了张彬烜心头的胆怯。对她来说,思政导师、校友导师就像个暖心的领路人:怕她实训跟不上,翻出老党员磨得卷边的工作笔记,逐行圈出关键操作要点;技术上卡壳了,又讲起那些带着残疾却在车间里干成技术骨干的故事,为她鼓劲打气。
在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的教育工作者看来,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指引,让党建引领的红色力量化作看得见的温暖、摸得着的帮助,在每个学子心里种下“技能报国”的种子。
就在今年,张彬烜获评“河北省自强模范”。在校期间,她累计志愿服务时长已达442.56小时,这个暑假,她还想用更多实际行动为身处困境的人点亮希望之灯。
图为校企结对共建主题党日活动。受访者供图双师同行解锁成长新路径
“我们党支部还与多个企业党组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打造‘校企党建联盟合作育人示范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党建活动与高水平技能人才培养项目。”张思睿介绍,通过共建共享,企业不仅为学校提供现代化的实践场地、先进的设备与专业的技术支持,还安排资深工程师进行现场指导,确保学生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技术和实际操作经验。学校则为企业输送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并提供强大的科研力量,助力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发展。“这样一来,技能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紧密结合,产教融合发展实现双赢。”
在2203班任梦翔的微信里,给校友导师黄东旭备注的是“人生导师”,这四个字的背后,是黄东旭帮他拨开未来迷雾的故事。
去年冬天,寒风敲打着宿舍窗户,任梦翔对着摊在桌上的考研资料和招聘信息,眉头拧成了疙瘩。他在微信上给黄东旭发去消息,字里行间满是迷茫:“黄老师,我既想考研提升学历,又怕错过好的就业机会,不知道该怎么选。”那时,黄东旭正在项目现场忙碌,他特意抽出午休时间打去视频电话。屏幕里,背景是施工现场的灯火,黄东旭结合自己参与重大工程的经历娓娓道来:“考研和就业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你得先问问自己,更想在专业领域深耕,还是想早点投身实践。”
作为2005年从学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的学长,黄东旭如今已是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第二工程有限公司的骨干,曾参与中亚、中缅等国家重点能源管道工程建设,那些在异国他乡攻坚克难的经历,都成了滋养后辈的养分。
当任梦翔纠结要不要报考本专业研究生时,黄东旭翻出公司里几位不同学历背景技术骨干的成长故事,告诉任梦翔:“学历就像敲门砖,但职场这扇门后,更看重的是解决问题的真本事。你可以一边准备考研,一边留意心仪企业的招聘信息,把选择权牢牢握在自己手里。”
经过慎重思考,任梦翔有了清晰的规划:一边认真复习备战考研,一边积极关注相关企业的招聘动态。“黄老师的话就像指南针,让我不管选哪条路,都能看清方向,踏实前行。”他说。
党支部架起的这座“育人连心桥”,让企业的先进设备成为实践课堂,让劳模的成长故事化作精神养分。那些深夜里的谈心谈话、竞赛场上的并肩作战、职业路口的悉心指引,使学生们不仅收获了技能的精进,更找到了“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精神坐标。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