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刘明艳 实习生甘政慧)7月9日至13日,南宁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红心筑梦”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走进南宁市江南区江西镇锦江村麻子畲坡,开展为期5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3名指导老师带领10名土木工程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以“专业+红色”双轨模式,用测绘技术为红色建筑“建档”,用新媒体为革命故事“传声”,让青春力量在红色文化传承中绽放光彩。
位于麻子畲坡的广西土地改革历史博物馆是全国首家土改历史博物馆,承载着独特的革命记忆与历史价值。实践团成员们实地走访了广西土地改革历史博物馆,结合学科专业优势深入调研,挖掘当地古建筑的深厚历史内涵与当代价值,并以短视频形式宣传成果,实现“建筑测绘保护”与“红色基因传承”双向赋能,为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注入青春活力。
5天里,实践团成员们的日程分为测绘、挖掘、创作三大板块进行。测量组成员操控无人机掠过土改旧址屋顶,用高清镜头记录墙体裂缝、瓦片破损等细节;地面上,另一组成员手持仪器丈量尺寸,将数据实时传入电脑,为三维模型构建积累基础数据。实践团对核心建筑的测绘,将形成专业安全评估报告,为修缮提供科学依据。除了技术实践,红色故事的挖掘也同样动人。宣传组成员带着摄像机走进村民家中,用镜头记录历史亲历者的口述,这些珍贵的口述史料经精心整理后,将成为团队红色微电影的核心素材。通过“影像+口述”的方式,尘封的历史记忆被生动留存。
从测绘建模的严谨笔触,到影像记录的深情凝望,实践团以专业技能为笔、红色信仰为墨,在麻子畲坡的土地上用心描绘守护与传承的青春画卷。此次实践活动不仅赋予了红色建筑“数字生命”,更让尘封的革命记忆焕发时代“新声”,深刻印证了南宁学院将“红色铸魂”融入育人血脉的坚实步伐——让专业学识扎根红色沃土,让青春理想在赓续血脉中绽放璀璨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