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决赛吸引众多市民观看。
活动现场,精彩纷呈。
总决赛现场。
精彩的节目。本版图片均由西海新闻记者 邓建青 摄西海新闻记者 燕卓
草根造星
平凡人生的高光时刻
社区嘉年华的舞台上,每一名参与者都是主角。这里没有专业演员的光环,却孕育出无数闪耀的“草根明星”,他们用热爱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今年58岁的王胜利是京剧爱好者,曾获得过全国、省、市戏曲比赛多个奖项。1994年,王胜利成立彩虹京剧昆曲社。今年,他们团队从海选中脱颖而出,在总决赛中一展风采。“感谢西海都市报和爱尔眼科医院,让我们在这个舞台上,能够表演国粹京剧。希望我们以后能继续参加西海都市报举办的文化活动,弘扬传统文化。”王胜利说。
作为本届社区嘉年华最年轻的参赛选手,90后余新明和罗昌芸把动听的歌声献给了现场观众。余新明说:“是社区嘉年华的舞台让我实现了梦想,今后会带着新歌继续参加。”
花之韵艺术团于2015年成立,目前这支队伍从当初的8个人发展到现在的40多人,平均年龄57岁。团队成员用舞蹈演绎出了别样的晚年幸福生活。负责人刘生兰说:“是舞蹈让我们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也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
百团竞演
基层文艺的生命力在舞台绽放
没有华丽的舞美,没有专业的灯光,但有最真挚的情感表达。2012年,西海都市报首届社区嘉年华活动与读者见面。13年来,这一活动走进西宁市50余个社区,有数百个社会文艺团体及个人参加比赛,超60万人次现场观赛。13年间,这场属于社区居民的盛会从一棵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不仅见证了社区生活的烟火温情,更承载着读者与《西海都市报》双向奔赴的动人故事。
晚霞红艺术团凭借整齐划一的动作和昂扬向上的精气神,连续11年成为社区嘉年华的“常驻嘉宾”。退休教师魏生,将社区好人好事改编成青海快板、青海越弦,在社区嘉年华的舞台上传播文明新风。平均年龄仅8岁的少儿武术队,以虎虎生风的拳脚,展现新时代少年的蓬勃朝气。这些来自街头巷尾的文艺团队,用汗水浇灌梦想,让基层文化的生命力在舞台上尽情绽放。
西海都市报全程报道,通过文字、直播、视频等形式,将这些草根团队的故事传播到城市的每个角落。一篇篇鲜活的报道、一场场火热的直播,不仅让社区居民感受到“身边人演身边事”的亲切感,更让基层文艺的魅力走出社区,收获了社会各界的掌声。
文化扎根
从一场活动到全民参与的精神家园
13年的坚守与创新,社区嘉年华早已超越一场场文艺演出的意义,成为凝聚民心、滋养精神的文化纽带。越来越多的居民从观众变为参与者,从旁观者变为共建者,基层文化的种子在社区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如今,走进很多文艺团队的排练厅,随处可见社区嘉年华活动的印记:排练厅宣传栏展示着文艺团队的风采,照片墙记录着每一年的欢乐瞬间……这些点滴细节,勾勒出基层文化蓬勃生长的图景,也见证着西海都市报与社区携手深耕文化土壤的初心与坚持。
社区嘉年华活动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创新的形式,让基层文化的星光照亮更多人的生活,让文化惠民的温暖传递到城市的每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