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黑龙江日报
徐秀娟故居。本报记者 孙昊摄 扎龙美景。本报记者 郭俊峰摄□刘晔 本报记者 孙昊
在扎龙湿地的粼粼波光间,一座满族风情浓郁的村庄近日入选第七届全国文明村。盛夏时节,记者走进拥有300余年历史的齐齐哈尔市铁锋区扎龙镇扎龙满族村,感受这里“生态为底色、文化为灵魂、产业为支撑、文明为内核”的发展理念,探寻其乡村振兴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路径。
文明铸核,传承非遗,培育文明乡风
苇塘连绵,牧草茵茵。徜徉在扎龙满族村,二十余面手绘墙和宣传展板引人注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守礼的乡村规范深深影响着每个村民。近年来,村里通过开展“最美人物”“身边好人”“好儿女”“好婆媳”“好夫妻”“好邻居”等先进典型选树活动,营造了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的浓厚氛围。同时,持续开展“除陋习、树新风”专项行动,根据实际情况修改村规民约3次,开展文明殡葬宣传活动4次,引导婚礼简新办4场,葬礼简办8场。
为传承满族文化,该村培养徐家祭祀、满族剪纸、扎龙传说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名,组建100余人的满族大秧歌表演队和民族乐队团队,满族音乐及满族宫廷乐器制作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组织开展“满族颁金节”等传统节庆活动,全村50余名村民参加表演,吸引游客近万人次;依托徐秀娟故居建设扎龙满族风情一条街,以浓厚的满族风情和徐秀娟烈士的爱鹤故事开展教育活动,年接待游客超万人次,接待研学团队20余批次近千人次。
近年来,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作用,该村积极组建志愿服务队伍,共开展理论宣讲、政策解读、科普教育、文化体育、湿地保护、环境整治等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千余次。
产业富民,盘活资源,壮大集体经济
扎龙满族村自然水域丰富,拥有7万亩芦苇资源、近2万亩泡泽自然水面,年自产芦苇7万吨,年产野生鱼40余种、100万斤,并申请注册了扎龙鲫鱼地理标识。近年来,村内兴建苇板厂20余户,精品芦苇加工厂30余户,深加工后出口欧洲国家;其他芦苇加工成苇板、苇帘等销往河北、山东、天津、吉林、辽宁等地,年销售芦苇10万吨,带动就业百余人,是我国东北最大的芦苇集散地,全村芦苇产业年产值超亿元。
深化“文旅融合”,开发优秀民俗文化。该村积极打造以扎龙满族风情园为辐射中心的特色民俗文化旅游区,擦亮“扎龙满族文化”特色名片。村内现有露营地2家、垂钓园3家、民宿5家、农家菜馆12家,是周末休闲乡村游的好去处。同时,大力建设满族风情一条街,将“扎龙渔村”“扎龙民俗文化博物馆”“老院子”等旅游产业项目入驻街区。2024年,全村累计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形成了集精品研学游、民俗文化游、农业休闲游于一体的多元化旅游形态集群。
环保筑基,守护生态,擦亮绿色名片
作为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门户村落”,扎龙满族村始终以生态环保为己任,中国第一位环保烈士徐秀娟出生于此。近年来,该村组建扎龙环保巡逻队和民兵环保巡逻队,每天开展巡逻排查。设立全省首个村级“湿地生态监测站”,将环保理念深植于心中。
近两年,铁锋区对徐秀娟故居进行翻新扩建和景观提升,增设扎龙满族村鱼刈文化展览馆、湿地微型景观区、望鹤亭等,成为我省重要环保教育基地,开展宣传活动超百次。2024年10月,省委宣传部授予徐秀娟一家三代护鹤群体“龙江楷模”称号。有时,丹顶鹤在村民院中漫步,人们拿出小鱼小虾投喂,形成了一幅人与鹤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
为了进一步美化环境,在村南主路和飞鹤大道西侧栽植云杉和樟子松4200株,形成了15公里的环村树带。他们聘请环卫公司集中清理村内垃圾,购置垃圾箱200个,拆除空心房4处,清理飞鹤大道沿线鱼池6个,清运荒草垃圾5000米。几年来,村里道路硬化23.6公里,新建柏油路2公里,实现“户户通”;维修主路两侧破损院墙1200米,粉刷院墙1800米,新建苇制品围挡900多米;村主路新安装具有满族元素的八旗路灯120盏,秀娟路安装路灯42盏,提升村民夜间出行安全感;建成文化广场2个,面积达1500平方米,增添了村民文化娱乐活动场所。
2024年,扎龙满族村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30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万元,先后荣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黑龙江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省美丽家园示范村”“黑龙江省文明村标兵”等称号。
生态环保与经济发展和谐共生,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完美交融……扎龙满族村以其独特的魅力,向世人展示着乡村振兴的成果,绘就了一幅新时代文明乡村的美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