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点,并不稳定,往前走可能活下来,成为该行业具有垄断力的企业;如果不能往前走,就定会往后退,直到退为零止。
比如说,打车软件有几个先驱---神州、易到,都创立较早,但却被后来者“滴滴”、“快的”赶超。而“滴滴、快的”要想在这个行业里长期存在,就必须烧钱,迅速达到制高点C点的用户量。
“所以无论在中国或美国,互联网发展都有共性的地方,即各个联网企业的载体是信息而不是物质,从而产生了成倍增长的网络效应,我们称为互联网的本质。
在中国,我们必须强调一点:,即在某些领域监管不完善,而由此导致市场不够发达。
我觉得中国目前的情况是:
“经济和市场都不够发达,但中国的人口基数大。虽然前两点是缺点,但在一个新技术出现的时候,缺点或许可转化为优点,特别是当新技术可以绕过监管,打破行政垄断,为中国开创一个新的局面。
由于我们的市场发育还不健全,企业进入时就会向着监管不完善或市场不完善的地方。因此,我们的互联网企业一开始就不是技术深耕型企业,而是做“互联网+”。比如,阿里巴巴的创立即是为了解决中国企业出口难问题。以前出口难是因为企业必须要跟中国进出口公司或者分公司谈,这就是市场不发达的一个表现。
后来,阿里巴巴做电商平台是因为中国零售业、批发业不发达,中间商层级太多导致消费者交易成本很高,同时厂商又得不到消费者需求的有效信息。阿里巴巴的电商平台一下子打通中间环节,把厂商和消费者之间距离压缩为“一步到位”。
随着阿里巴巴电商平台的发展,银行对远程交易支付是不方便的,所以阿里巴巴推出第三方支付工具支付宝。也是因为中国金融不够发达,而第三方支付抓住了一个非常好的机遇,阿里巴巴打入了金融这个垄断行业。由于互联网企业进入,使得现在的中国金融市场变得很活跃,老百姓可以通过平台第三方理财,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当然也不是所有的第三方理财平台都是靠谱的,也有不少的第三方理财只想圈钱。
相对来讲,由于中国市场不够发达,互联网线下渗透也相对迅速。比如像中美的网络零售增幅比较,中国增幅非常高,一直到2013年,还能达到年增长率41%,这个是全球罕见的,像美国达到10%,那就要敲锣打鼓了。中国的未来,“互联网+”能渗入各个行业,会为我们提供更多的,更丰富的优质服务,这是我们非常关注的一点。
我非常认同经济学家熊彼得在多部著作里提到组合创新的观点。他认为,组合创新一般是以波浪形式或者集群式出现的。
我们发现互联网和以往数个时代的发展是一样的。在很长的时间里,好像都没什么创新,但一旦出现一个创新,就会掀起一波巨浪,能够在这个浪潮里玩耍的人会成为社会精英和巨富。当然在这波巨浪期间,会有很多传统企业被淘汰,这就是社会进步,也是熊彼得所说的---创造式的破坏()。
每一次技术革新都要先把一部分消灭掉,才会有新的出来。我们现在正好就站在这波革新浪潮的中期阶段,但远远没有到达它的终点,恐怕还需要至少10年。我觉得这对中国企业来说还有很多的机会。
“互联网+”时代下的中国,最突出的变化便是有效地促进了社会分工并提升信息对称程度,不论是去中介化降低信息传递成本、大数据积极作用于决策,还是人们享受来自智能技术提供的个性化服务、文化创意产业满足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都将会激发新的生产和生活模式,释放更强大的效率动能。
目前全球市值前10的互联网公司里中国已占4家,滴滴快的、美团大众点评等非上市公司也发展很快,这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正是因为中国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中国人口基数、人才资源、市场空间与美国比肩,所以才会诞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旗号。在这样的有利一个环境下,中国资本市场反而遇冷,主要原因是由中美创业生态的不同造成的。
中国创业公司看估值,
美国创业公司看创新。
美国有一家做“智能戒指”的公司,他们能让手在空中滑动的时候,像鼠标一样控制电脑,蕴含了“人机交互”的技术。这个项目不靠谱,原因有多个方面,比如:团队只有14个人,智能戒指的电能不够,只能支持40分钟,精度也不够高。更重要的是,他们不知道市场空间在哪里,也没有考虑商业模式,怎么卖产品,怎么赚钱。创业者做这个项目的目标,更多是有趣,好奇,希望做成这样一个智能硬件,让一个好的idea获得认同。
这样的案例在美国很多,绝大多数创业者创业的出发点是去探索、去满足好奇心,寻求创新。这和中国的创业环境截然不同,中国创业者不谈产品的问题,用户体验的改变,而是刚刚完成天使融资,就规划好什么时候完成几轮融资,什么时候IPO,非常浮躁。
创业的出发点不同,导致追求的结果不同。中国创业者寻求上市,美国创业者倾向于被大公司并购。中国创业公司会把公司卖掉当成失败,更希望自己独立持久的活下去。而美国被普遍接受的概念是:我有一项创新,即便失败了接下来还会进行下一项创新,就是连续的创新。因为出发点的不同,中国创业公司的压力会更大,因为成功的定义或者退出的方式就只有一种——IPO。
而美国创业者不同。以上文提到的智能戒指项目为例,他们觉得如果自己的项目能够做成,更希望被谷歌苹果这些大公司收购,所以也不去考虑什么卖点和商业模式。
美国创业公司中大多人才济济;
而中国小型创业公司中,
美国的创业公司,除了老板外大多数员工都来自顶尖的公司;而国内创业公司相反,一个常见的情况是,创业公司里的老板很厉害,但是招不到顶尖的员工。
中国公司最顶尖的员工,要么进入大公司,要么自己创业,不甘心为了一件好奇的事情做底层骨干。所以在中国的小型创业公司里面,很容易出现的情况是合伙人以下,能力水平匀速下滑。
美国大公司更愿意去收购小型创业公司,
而中国大公司常与小型创业公司去斗争、去抗衡。
美国的大公司,更愿意去收购小型创业公司;而中国大型公司也在做一些并购,但收购的动力比美国弱很多。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想做收购的时候,一个小公司即便证明模式成功,老板也不错,但是员工的水平相对大公司是不够的,收购之后反而拉低了平均水平。
在美国刚好相反,非但不会拉低平均水平,收购小公司还能抬高公司的活力,所以大公司会更有动力去收购、去改变自己的基因。
总结
中美创业的动力是不一样的,结果也不同;中美创业生态不同,美国小公司容易被大公司收购,容易退出,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而中国小公司容易被抄袭,不容易被收购,员工水平会偏弱,大公司更不愿意收购。
关于收购这个情况,国内也在好转,但是毕竟大公司跟小公司的配合(并购)关系跟美国还有很大区别。美国的创新主体在小公司里,大多是通过收购小公司去改变自己的基因,像生物学里面,一个健康的生态有小花,有怪物,有大树,形成互相协作、良性运转的因素。而在中国国内,大公司与小公司就是去斗争,去抗衡。
在开放与并购方面,腾讯走在前面,可以说腾讯引领了大公司对创业公司的收购或者投资行为,但是中国整体并购氛围还不够。
除了创业公司之外,高校以及实验室,也是美国创新的源泉,有很多技术创新来自于实验室;从美国的情况来看,互联网的未来在三个方面:连接、虚拟现实,以及趋向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