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现在年轻人的钱有多好赚,看看月入几百万的Tagi.就知道了。
赵露思同款苹果吸管杯卖180元,够买3斤排骨;99元的发圈能扎秃头皮,79元的发卡掉地上水钻全崩。
别看价格贵得离谱,2019年在上海起家的Tagi.,愣是靠着时下大火的多巴胺配色和明星自拍火成了“时尚单品”。
2023年,这个牌子的淘宝GMV直接涨了300%,不仅手机壳在小红书上销量破万,线下门店更是开一家火一家。上海门店的单月销售额在100万-150万左右,苏州中心店开业两天的销售额就接近20万。
一个巨大的红苹果造型,
让人一眼就能识别出「这就是那个没有性价比却很火的Tagi.」。
这品牌还贼会玩概念,把品牌名Tagi.拆解为——"Timely access of gripping imagination",翻译成人话就是"买我家东西就能通往想象生活"。
配上红苹果穿吸管、拿糖葫芦当杯把的设计,硬生生把义乌小商品包装成了"生活方式奢侈品",售价几乎是同类产品的2-4倍。
换谁也好奇,咋卖到这么贵的呢?
深挖消费密码,氪定财富乾坤,欢迎收听深氪新消费。
Tagi.的线下扩张,看起来更像一场「商业版游击战」。
或许是因为创始人做过买手店的原因,深知流量密码,2020年起就开始带着产品到处「赶场子」:
先找买手店抱大腿,挑选的一般是潮流地标上的非标网红店,以此初步为品牌打出印象并圈定消费者。
这一步还挺有考量的。2020年的时候,国内这种“市集”型、“快闪”型等轻资产的商业模式开始遍地开花。
据不完全观察,2020年全国多个商场,举办了超过1000场与市集相关的品牌主题活动。
这场潮流里,市集开始成为新消费品牌们试水线下的重要渠道。
例如现在耳熟能详的三顿半、OATLY 燕麦奶、星期零植物肉等新消费品牌都曾在市集上与目标消费者接触,并于后续突出重围。
Tagi.的线下店与其说是卖货的,不如说是个小型乐园。
北京店把糖葫芦变成沙发和隔断,逛店像钻冰糖葫芦迷宫;上海西岸店装成卧室角落,圆桌上摆着苹果台灯,水杯标价200元却显得「合理」,毕竟你会嫌豪宅里的水杯贵吗?
这波操作堪比酒吧卖38元矿泉水,全靠氛围撑腰。有顾客算账:「在这买杯子多花的100元,全是交的拍照布景费!」
但顾客买单时候不觉得贵,回家可就不一定了。
小红书上在店里领小礼物打卡的人多,回家缓过神儿来吐槽的人也越变越多。
花160元打折买的的Tagi.保温杯,堪称"反人类设计集大成者":吸管能把嘴唇吸成香肠,杯盖拧紧了还在漏水,刚倒的热水两小时就变凉茶,网友吐槽"买了个祖宗回家供着"。
电脑包穿两次就开线,棉絮跑得比蒲公英还欢;耳机壳戴头上挂不住秒变挂脖项链……
最后只能苦笑"买个喜欢吧,毕竟颜值即正义"。
最绝的是商品图滤镜被网友吐槽堪比诈骗,官网拍得像童话道具,到手却发现质感跟拼多多上的量产物件儿没啥区别。
而且竞品抄作业还抄得更便宜!
现在淘宝搜"多巴胺水杯",一堆50-130元的同款,Puui等新品牌照着Tagi.的设计抄,价格直接打五折,质量还更靠谱。
更狠的是,人家漏水率比Tagi.低一半,售后响应比男朋友回消息还快。Tagi.倒是学聪明了,跟Vans、3CE联名想拔高逼格,但消费者已经学聪明了:"联名换汤不换药,东西不行还是白搭。"
虽靠收“颜值税”走红,但这模式全靠新鲜感续命,当年轻人逛腻了多巴胺配色,也开始发现「花200元买漏水的水杯杯」其实是冤种行为。
快闪摆摊容易,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顾客心里有嘀咕也找不了门店麻烦,但长期开店可不像过家家,一旦质量不过关,顾客退货可是直接找上门儿了。
毕竟在小商品市场,几十块钱就足够买个好用的杯子,为啥要花180买个祖宗?
你为Tagi.花过钱吗?评论区聊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