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现代商业银行杂志)
在我的家乡河南省焦作市,有一个名为苏家作的古朴村落,这里孕育了一项闻名遐迩的非遗瑰宝——龙凤灯舞。它以龙灯和凤灯为主灯,结合多种伴舞灯,在锣、鼓、镲等传统打击乐的配合下,通过人力舞动来演绎各种民间传说,形成“龙凤共舞+百灯伴舞”的盛大场景,是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活动。凭借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苏家作龙凤灯舞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
百年古灯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龙凤是吉祥尊贵的象征,它们代表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苏家作村是中华龙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自古民风淳朴、人才辈出。
当年,毋黑旦结合当地龙凤文化和花灯技艺,以竹篾为骨、彩绘宣纸为身,别出心裁地制作了龙凤灯,并精彩演绎龙凤灯舞,在60年一次的“大耍灯”中一举夺魁,名声大噪。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财富。
我与古灯的“不解情缘”
我的祖母出生在与苏家作紧邻的寨卜昌村,从小便是龙凤灯舞的“铁杆粉丝”。儿时,我常坐在祖母的腿上,听她唱着“苏家作,阵势凶,二月十九唱戏带耍灯,二龙来戏凤,当中老虎蹦……”的民谣,听她讲述龙凤灯舞的故事。每次讲到精彩之处,她那眉飞色舞的神情,让年幼的我心中充满了无尽的遐想和向往。
读研时,怀着儿时的那份倾慕之情,我走进了苏家作村,并有幸观看了龙凤灯舞演出:在“咚咚锵、咚咚锵”的阵阵锣鼓声中,亮闪闪的“龙珠”率先登场,随后十八条气贯长虹的巨龙和十二只风姿绰约的彩凤依次登场。伴随着“龙游场”“丹凤朝阳”“二龙戏凤”等故事情节的发展,龙凤时而追逐跳跃,时而亲昵叨啄,时而盘错交织,节奏张弛有度、快慢有序。此外,还有老虎灯、孔雀灯、麒麟灯、蜘蛛灯等百余种造型的伴舞灯穿插全场,与龙凤灯配合得相得益彰。整场演出真可谓是:惊、险、奇、绝、美!
从此以后,我便与龙凤灯舞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些年,我先后走访苏家作村30余次,多次拜访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毋启富和其孙毋小军,获取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对龙凤灯舞的起源、制作工艺、文化内涵以及传承发展困境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龙凤灯舞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毋启富(穿黑衣者)在传授技巧。古灯“新”舞绽光华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现代科技和外来文化的冲击,龙凤灯舞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诸如缺少传承人、缺乏观众、资金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其发展传承。特别是因其制作工艺繁琐、演出耗时费力,苏家作的大部分年轻人都不愿学习,更不愿参与演出,龙凤灯舞传承面临“断代”危机。
但近年来,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在焦作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苏家作村走上了文旅融合发展新道路,其特色街区和各类文创产品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龙凤灯舞演出也与时俱进地融入了3D全息投影、LED灯光等新技术,仿佛是“真龙真凤”亲临现场,真正实现了传统非遗和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
此外,针对资金短缺问题,苏家作村正积极与当地金融机构合作,探索“文化+金融”协同新模式,不断为传承项目争取更多的贷款、投资或供应链金融服务,助力非遗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同时,在一些金融机构的参与下,通过搭建支付平台、提供消费信贷或优惠活动等方式,切实促进游客消费。当前,当地某银行正在联合文旅集团设计“龙凤灯舞联名信用卡”,卡面融合龙凤纹样与灯舞图景,届时持卡人可享受龙凤灯舞文创产品专属优惠。
参加工作后,我以焦作本土特色非遗文化为基础,在学校里组建了“匠心非遗社团”。本以为响应者寥寥无几,不料短短几天时间,就有来自各学院的共计50余名同学报名参加。怀着对龙凤灯舞的热爱,我多次自费带领同学们走进苏家作村,“沉浸式”体验龙凤灯舞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传承发展状况。
▲河南工业和信息化职业学院“匠心非遗社团”到苏家作村调研合影。在道具展厅中,孩子们看到一只只气势磅礴、栩栩如生的龙凤灯道具,激动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民航专业的女生武新阳颤颤巍巍地举起重达20斤的“龙珠”,不禁感慨老艺人们的惊人体力;遥感专业的男生郑万顺对龙凤灯内部弯弯曲曲又极有规则的竹篾颇感兴趣,不停嚷嚷着要向传承人学习编织技巧……在传承人毋启富的指导下,七八个同学还亲自“舞”起了龙凤灯。举手投足间,虽略显稚嫩,却也学得有模有样。八十多岁的毋老爷子一边擦拭着额头上的汗珠,一边欣慰地看着这些朝气蓬勃的大学生,嘴角笑成了一朵花,他激动地说道:“有你们这些年轻人在,龙凤灯舞永远不会消亡!”那一瞬间,他与孩子们的眼中都闪烁着希望的光。
如今,我和社团的学生们都成了龙凤灯舞的“铁杆粉丝”。今年,我们以“龙凤灯舞活态传承”为主题,报名参加了“挑战杯”比赛。这些孩子虽然只是专科层次,但心里都有一股不服输的“狠劲儿”。经过几个月的奔波调研、统计分析、修改打磨,他们用心撰写的调研报告被焦作市有关部门采纳。当盖着朱红公章的采纳函翩然而至时,我和孩子们相拥而笑。那一刻,非遗之花悄然绽放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间。
上一篇:李之仪《天门谣》原文及翻译赏析
下一篇:白杨树有什么特点 象征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