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夏时报微博
华夏时报记者 周南 北京报道
7月7日上午,上海音乐学院内流淌的不只是琴音,更有对艺术平等的庄严致敬。
由中国残疾人特殊艺术指导中心(下称“特艺中心”)、中国特殊艺术协会联合上海音乐学院(下称“上音”)举办的首届全国残疾人声乐人才培训班在上音正式启动。来自全国部分省(区、市)推选的28位残疾人学员以及上海音乐学院声歌系青年教师和优秀本硕博党员学生代表组成的志愿教师团队共同见证这一时刻。
本次活动相关负责人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举办首届全国残疾人声乐人才培训班,是中国残疾人特殊艺术指导中心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和《“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中“提升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重点任务的具体行动。
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希望通过搭建专业声乐教学与实践平台,助力残疾人声乐爱好者、从业者提升艺术技能,挖掘培养特殊艺术领域人才,不断满足广大残疾人精神文化需求,积极推动特殊艺术高质量发展,为更多热爱艺术的残疾人做好服务,让他们在音乐中找到自信与尊严,更好地融入社会发展大局。”
定制化教学助力残疾人声乐梦想
“这次培训班的举办是对艺术平等的庄严致敬,通过专业化、人性化的课程设计,让每一位热爱音乐的朋友都有平等提升的机会。”声歌系党总支书记朱晶晶说道。
记者采访获悉,当前不少残疾人声乐爱好者、从业者面临缺少专业指导、展示平台有限等困境。
为此,培训班设计了“线上+线下”双轨课程:7月至8月为线上“声声陪伴”,由志愿教师团队提供一对一个性化辅导,灵活适配学员需求;9月2日至6日将在上海音乐学院和上海诺宝中心举办为期五天的线下集中培训。
针对不同障碍类别的学员,将采取差异化教学。如针对视障学员,采用“听觉+触觉”教学法,如通过分轨音频精练旋律,触摸教师面部感知发声位置;对肢体障碍学员,将为他们调整教学姿势,提供辅助乐器支架等,确保参与的便利性。
为了确保学习效果,培训还将在硬件设施、教学管理、人文关怀、成本兜底等方面提供切实保障。
与上海音乐学院联合举办亦是本次培训班的一大亮点。作为中国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奠基者与“双一流”学府,上音拥有如廖昌永院长、方琼教授等权威专家领衔的顶尖师资;其“援西立中、化用为体”的办学理念,与特艺中心“真、善、美的人文情怀”高度契合;而且上音在音乐疗愈、跨学科融合等特殊艺术教育领域早有探索,能够为残疾人学员提供更专业包容的教学支持。
“这不仅是一次专业培训,更是一次爱的传递。”上音声歌系2022级博士研究生、党员学生代表郭冬家表示,“我们深知艺术教育不该有门槛,音乐梦想不该有边界。培训将让每一个音符都被倾听、每一份才华都被看见。”
“特殊艺术的价值,远不止于舞台”
“特殊艺术的价值,远不止于舞台。”上述负责人对《华夏时报》记者强调,特殊艺术是推动社会融合、提高公众对残疾人认知的强大力量,此次培训班的举办,不仅在于提升学员的声乐技能,更能充分释放特殊艺术所蕴含的三方面独特社会价值。
首先是展示自强风采,残疾人用艺术才华和生命力让公众看到“不是不幸,只是不便”,将公众视角从“同情式关注”,转向“平等式尊重”。
其次是促进残健共融,艺术是通用语言,培训班将举办分享会、音乐会等活动,能让残健群体在合作中增进理解,消弭隔阂,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氛围。
再者能传递精神力量,残疾人艺术作品中蕴含的坚韧、热爱与希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载体,能够激发公众共情,推动形成“理解、尊重、关爱”的社会风尚,践行“平等、参与、共享”的社会文明理念。
负责人总结道:“特殊艺术是残疾人展示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生动写照。我们相信,本次培训必将为推动特殊艺术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责任编辑:方凤娇 主编:文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