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栾雨嘉
7月4日,记者走进位于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康杨镇西么拉村的青海高原祥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的香蕉种植大棚,暖湿的空气与繁茂的植株交织,仿佛迈入热带雨林。
一株株高大挺拔、身姿笔直的香蕉树奋力向上,树梢几乎触及塑料顶棚,树上一团团青绿色的香蕉簇拥垂挂,在大棚内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谁能想到,在海拔两千多米的高原上,竟也能见证热带水果开花结果的勃勃生机。
“再有差不多三个月,香蕉就能成熟上市了。我们目前种植的香蕉品种是‘威廉斯’香蕉,它不催熟、不打蜡,熟透后口感软糯甘甜,咬一口全是自然的香甜。”公司聘请的技术员马成林正穿梭在高大的香蕉树间,手法娴熟地揪掉那些生长不良的花朵。
马成林一边忙碌一边介绍:“疏花这个步骤对香蕉的生长起着关键作用。过多的花会分散香蕉成长所需的养分。及时疏花,能让有限的养分集中供给发育良好的果实,保障果实有充足的营养长饱满,提升香蕉果实品质。”
“我们现在主要以种植热带水果为主,除了香蕉还有火龙果、芒果、百香果、释迦果等特色果品。”公司负责人白恒玮目光扫过绿意盎然的大棚,语气中带着自豪。
白恒玮是陕西人,与尖扎的缘分始于一场偶然的旅行。漫步在这片土地上,他敏锐捕捉到尖扎独特的自然禀赋——虽地处高原,却因黄河滋养而气候温润,充沛的水源与充足的光照勾勒出理想的种植图景。
头脑活络的白恒玮将目光锁定热带水果产业,流转西么拉村村民约3.33公顷土地,大胆尝试“南果北种”。
然而,南方与北方在温度、湿度、土壤等自然条件上差异显著,是什么让这些热带“娇客”能在北方扎根生长,甚至创造出可观的经济价值?
白恒玮告诉记者:“南方水果多喜高温高湿,我们在种植时通过搭建塑料温棚、覆盖薄膜、安装保温帘等提升温度;通过在棚内喷水、覆盖地膜保湿解决干燥问题;南方土壤多偏酸性,北方土壤多偏碱性,我们在调节土壤酸碱度以及改良结构方面也做了很多努力。”
“这些举措模拟热带水果在南方的气候,这是得以在北方种植成功的原因。”白恒玮说:“高原光照强,昼夜温差大,糖分积累多,甜度远超南方产区。在竞争激烈的水果市场,好口感、高品质才是站稳脚跟、实现盈利的制胜法宝。”
白恒玮深谙市场供需之道,谈起“南果北种”的盈利秘诀,他目光笃定:“错季上市是我们打开市场的金钥匙。南方香蕉多在夏季扎堆上市,而高原香蕉专挑秋冬时节成熟。这就像打了一场精准的‘时间差战役’——既巧妙避开与南方水果的正面竞争,又借着反季节的稀缺性提升溢价空间。北方消费者在寒冬时节对新鲜热带水果的渴求,恰恰成了我们‘人无我有’的核心竞争力。”
马成林估算,这座大棚预计能产出2500公斤香蕉,一年下来收益可达5万元。他乐呵呵补充道:“普通的香蕉每公斤8元,我们的香蕉能卖到一公斤20元。”
除了香蕉,公司种植的火龙果也在悄然生长。“火龙果种植了6个大棚,不仅有红皮白心、红皮红心品种,还有以色列黄龙品种。一个大棚产量在1500公斤到2000公斤左右,一个棚效益在7到8万元左右。”
马成林是河滩村村民,在这片热带水果种植基地里,他已默默耕耘五个春秋。“我把土地流转出去,又来这儿打工。授粉、疏花、除草、采摘这些活儿,上手快、强度小,每天能挣120元,比从前守着几亩薄田强多了。加上土地流转租金落袋为安,一年下来收入相当可观!”
在这片“南果北种”的土地上,越来越多村民加入其中。每到丰收季,康杨镇河滩村、西么拉村的脱贫户汇聚于此,基地里忙碌的身影最多可达30余人。
曾经只在南方生长的水果,如今不仅在高原结出甜蜜果实,更化作带动乡亲们增收致富的“黄金产业”,让乡村振兴的希望在大棚中蓬勃生长。
下一篇:园在“城”中建 人在景中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