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妇女报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瑞欣
盛夏时节,贵州某训练场上,一道身影如壁虎般紧贴岩壁。46岁的李兴坤戴着战术手套,指节因用力而发白,迷彩服肩窝处磨出的破洞在暮色中若隐若现。“班长,您膝盖的旧伤……”战友的提醒被他挥手打断:“特战队员的字典里,没有退字。”这是他第十七次带领队员挑战极限攀登课目,而这样的较真,贯穿了他25年的军旅生涯。
淬火成钢的尖兵之路
1979年出生于湖南桑植的李兴坤,曾是三尺讲台上的青年实习教师。21岁那年,他揣着“当尖兵”的梦想走进军营,却在新兵连遭遇“下马威”——首次3000米跑就落在队尾,战术训练时肘部磨得血肉模糊。“别人能做到的,我必须做得更好!”他给自己定下魔鬼训练计划:沙背心、沙袋从不离身,每天雷打不动的200个俯卧撑、200个仰卧起坐、200个负重深蹲。
新训结业考核,这个曾被认为体能短板的小伙,以全支队综合第一的成绩入选特勤中队。但更大的挑战接踵而至:首次实弹射击考核,他5发子弹仅中2发。
“趴在地上练!”他在靶场一趴就是数小时,枪托把迷彩服肩窝磨出三个破洞,汗水渗进伤口结成盐痂。三个月后,他在全能考核中夺得攀登、手枪射击双料第一,成为同年兵中唯一的“神枪手”。
把训练场变成实验室
“老班长又在鼓捣新家伙了!”战士们指着训练场角落的身影笑道。李兴坤蹲在一堆电子元件前,迷彩服口袋露出半本写满公式的笔记本。为解决山地侦察盲区问题,他带着团队拆解了12台旧设备,用三个月研制出可同时上传多个画面的全视角侦察系统;为提升反劫持精度,他在烈日下试射上千次,总结出“200米隔窗射击误差≤5毫米”的射击方法。
“年龄大了,记性差?那就多写多练!”他的桌子上,《侦察装备原理》被翻得卷边,3本训练笔记里画满了弹道轨迹图。如今,他创新的空中侦察、攀登侦察等3项技术被总队推广,改装的防暴无人机在实战演练中屡建新功。
当年轻战友问起“秘诀”,他总是拍拍磨出老茧的手:“哪儿有秘诀,不过是把别人休息的时间变成训练时间。”
军功章里的双人剪影
“他第三次推迟婚礼仪式时,我正在产房签手术同意书。”妻子任萍萍抚摸着“全国文明家庭”奖牌,语气里没有抱怨。
自2009年结婚至今,这对夫妻聚少离多,任萍萍两次独自进产房,细心照料四位老人和两个孩子。深夜,她常对着丈夫的训练视频掉眼泪,却总在电话里笑着说:“家里有我,你放心拿枪。”
“他就算回家,电视也得锁定在军事频道,给儿子们买玩具也总是各种‘枪炮’。”提起李兴坤对工作的热爱,任萍萍立马打开了话匣子。身为军嫂,任萍萍默默承受着聚少离多的生活,从未有过一句怨言。
“自打认识他的那天起,我就做好了当一名‘军嫂’的准备。”任萍萍说,与李兴坤结婚16年来,吃苦不言苦成了两口子无声的默契。在贵阳担任某西饼店店长一职的任萍萍,数十年如一日爱岗敬业,每天坚持第一个到单位、最后一个离开,并挤出时间自学营销管理知识,先后带领6个团队取得骄人业绩,多次荣获公司“最佳贡献奖”,是大家公认的敬业模范和业务能手。
从“双料冠军”到兵头将尾
3次获得国家级表彰、3次受到全军表彰,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5次……李兴坤的荣誉柜里,奖章证书摞了半人高。但每次领奖回来,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奖状收进箱底,转身扎进训练场。在他看来,“荣誉是昨天的句号,今天必须从零开始”。
作为兵龄25年的高级警士,李兴坤带过的千余名战士中,37人考入公安特警,23人考学提干。深夜的学习室里,他常戴着眼镜给新兵改教案;障碍场上,他第一个示范高难度动作,膝盖旧伤发作时,就悄悄贴上膏药继续练。“班长的背影就是最好的教科书。”战士王磊指着李兴坤肩窝的破洞说:“这比任何荣誉都更有分量。”
采访结束时,李兴坤正带着队员进行山地奔袭。25年军旅路,他从桑植山坳的青年成长为特战尖兵,始终保持“攀登者”的姿态。正如他在日记里写的:“军人的征途没有顶峰,只有永不止步的向上。”
下一篇:水边的阿狄丽娜几级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