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7月11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耿学清)假如给中美青年3天时间,在重庆会拍出什么电影作品?7月11日,在2025中美青年电影人对话交流会上,中美青年展示了他们在“72小时拍摄计划”主题活动中取得的成果——5部由中美青年协力拍摄的电影短片。
作为2025中美青年电影人对话交流活动重要环节,“72小时拍摄计划”主题活动一经宣布,就被与会中美青年称为“充满挑战、令人期待”。
拍摄团队采取混合编组方式,将中美青年电影人平均分为5组,各组均按照制片、导演、摄影、录音等要素配置。
在有限时间里,5支队伍要克服语言、文化差异和炎热天气等挑战,筹划选题、策划、踩点、场地协调、演员、道具,经过“极限拍摄、极限剪辑”创作5部原创短片。
据了解,在“72小时拍摄计划”活动期间,各组根据剧情需要,深入重庆大街小巷、地标建筑、博物馆等20余个场景以及永川、武隆等地拍摄取景。
5部短片题材各不相同,在重庆永川区举行的2025中美青年电影人对话交流会上展映。
《蚕》是其中唯一一部竖屏作品,讲述了一对姐妹之间的亲情故事,它是对网红城市旅游热潮的微观察,更是对数字时代亲情韧性的温柔肯定。
《未来追忆》是一部影像诗,通过城市印象与自然空间交织转换的写意镜头,充满诗意地呈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
《悟之道》全程在重庆永川取景拍摄,以古装镜头,借禅境之形,揭开“放下执念即见真我”的禅境寓意。
《再次出发》紧扣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以重庆史迪威博物馆为叙事载体,讲述了一位陷入创作困境的策展人直面内心,重新找回灵感和希望的故事。
《无恙》采用纪实手法,讲述了一位外卖女孩的青春奋斗故事,展现当代青年在烟火都市中追寻自我价值的向阳之路。
“面对语言、文化、创作节奏的巨大差异,大家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交流、协作与坚持。”国际电影制片人、木棉影业创始人、“72小时拍摄计划”总导演韩秋萍表示,过去几天,美国青年电影人带着对中国文化的好奇与尊重,从大洋彼岸来到重庆。每一帧画面背后,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
美方青年电影人带走的不仅是一部部电影短片,还有一群真挚的朋友与一段难忘的回忆。8天活动期间,中美青年电影人参加了圆桌交流会,共同参访了重庆大学、重庆市规划展览馆、重庆史迪威博物馆、中移物联全球展示中心、永川科技片场、大足石刻等地,开启了一场回顾历史、面向未来的友谊之旅。
活动组织者、重庆市青联相关负责人表示,电影是跨越国界的语言,此次活动搭建了中美两国青年友谊的桥梁,两国青年电影人热情参与、积极互动,大家以光影为媒,通过共同创作短片作品,彼此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实现了跨文化的深度交流。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