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烈飞 著
北京什么时候从中国北方的军事重镇发展成为都城的呢?公元前的周武王时期,北京地区的燕、蓟成为重要的方国,蓟城的痕迹更多停留在历史文献记载中;而燕则既有文献的记载,还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痕迹,开启了北京三千多年的建城史。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教授对北京城起源的研究提出:北京城最早起源于古代永定河渡口,这个渡口是三条大道的汇集点。一条沿太行山麓向南,联系中原与华北平原;另一条出南口与居庸关,联系山西和西北高原;第三条出古北口或出山海关,联系东北大平原。因此,这三条大道交会的地方成为人们定居下来的最佳位置,并由此形成北京城最初的模样,成为北京城追根溯源的起点。那么,最初的位置在哪里呢?
如今的永定河已经被固定在现有的河道中,但历史上却非常任性,北京大部分地区都曾经是它的故道。在广安门以北护城河西岸的滨河公园内竖立着蓟城纪念柱,正面刻隶书16字“北京城区,肇始斯地,其时惟周,其名曰蓟”,这就是蓟城的位置,北京的建城史从这里开篇。
“蓟城”的得名,源自长满多年生菊科草本植物“大蓟”的土丘,又称“蓟丘”。但对“蓟”的来历,也有不同的认识,至今仍存有分歧。20世纪50年代,在今白云观西侧白云西里的一个大土丘上发现了许多散落的战国、秦、汉时期的陶片。侯仁之等学者据此认为,该处土丘应该就是蓟城赖以得名的古蓟丘,后来,在城市建设中土丘逐渐消失。在白云西里的汽南社区门口,北京市西城区文物协会曾竖立蓟丘旧址纪念碑。但蓟城城墙是什么样子,已无从知晓了。与蓟同时代的重要方国是燕,也在今北京市辖范围之内,它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实物痕迹。
燕在哪里呢?
20世纪60年代,北京房山地区进行考古发掘时,在琉璃河遗址的墓葬发掘中,出土了铜盉、铜罍,两件青铜器上共有四篇内容相同的铭文。铭文中有“王曰太保”“令克侯于燕”等字句,表明墓主的身份为燕侯,可以确定,西周燕都遗址位于房山区琉璃河镇,包括今董家林、黄土坡、洄城、立教、庄头村、刘李店等六个自然村,在这里发现了迄今为止北京地区最早的古城遗址,即隐约可见的古城墙。
古城遗址位于董家林村周围的高台地上。明朝万历年间,董家林村称董林城,20世纪50年代时,地表还能看到断断续续的城墙,有的地方城墙高出地面一米多。可惜的是,后来因平整土地而被夷为平地。尽管如此,古城的遗址从东西两侧望去,仍然比周围高出一米有余,犹可想见古城当年的风貌。董家林古城地下墙体经1970年、1984年两次发掘,确知北城墙地下墙体保存完好,长为829米,南城墙被大石河冲毁,所以东西城墙各残留北段约300米。依照地形以及参照其他古城的形状推测,燕都城可能是东西长大于南北宽的长方形。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