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和聚投资 作者:安永平
最近,越发觉得投资的机会,往往始于深刻的自我说服,唯有自己的内心先笃信不疑,才能影响说服他人。然而,第一步的“洗脑”自我是最难的。因为多数的投资逻辑,经反复推敲后,总能发现漏洞与问题,最终不了了之。
复盘自己过去的成功案例,都是实现了第一步。虽然最后的结果,也未必是完全按照预期的落地,但至少前面这个阶段,收益率一般都是很不错的。而几次的遗憾,都因为没有足够的深入研究,导致信仰不够,没能自我说服“洗脑”,也就买的不够重,拿的不够长,赚的不够多。
去年的“9.24”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范例,早在9月之前的一个月,已有大资金持续买入金融股,尽管多次遭遇抛压,但买入势头不减。9月18日,美联储开启降息周期,冥冥之中感觉一轮大行情即将来临,互联网金融板块应是这场行情的关键。这份基于观察与逻辑推演的自我“洗脑”,最终在9月24日之后得到了市场的验证。
今年的“6.24”在市场选择向上突破后,不少人认为这是新一轮的“9.24”的启动。当时我难以认同,一是市场位置,二是缺乏逻辑。个人认为股市运行的核心逻辑,归根结底在于两点:基本面(经济的方向)与流动性(货币的松紧)。
去年“9.24”之所以会成功,从基本面来看,当时市场预期经济将出现180度转向,尽管未能实现。其次,从流动性角度,美联储开启降息周期,为市场提供了流动性的空间。然而,由于经济基本面未有实质性改善,导致行情险些夭折。好在年初算力军备竞赛,加DeepSeek横空破圈,加人形机器人从0到1,和创新药国产BD震撼世界,等一些细分方向有基本面的加持,从而推动了结构性行情的持续发展。
我曾经以为,结构性行情可能是这波行情的长期底色,很难大幅改变。但最近似乎有一些值得关注的变化。又有资金在持续买入金融股。表面理由或是稳定币、数字货币技术革新及美股映射,但“借口”从来不是关键。金融股作为指数的核心支撑,资金的持续买入表明有大资金看好指数,背后必有逻辑。
去年8月至9月,我也曾对大资金买入金融股感到困惑,认为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这种行为似乎并不明智。然而,当市场出现180度反转时,才明白这些大资金的高明之处。如今,从6月开始的持续买入金融股,背后一定有其深意。在中国这样的市场中,总有我们难以理解的“天龙人”在布局。
如今,我似乎有了一丝顿悟。从反内卷到城市更新,似乎新一轮的经济反转正在酝酿。尽管经济增长不乐观、工商业净利润下行依旧,但基数已经很低,库存也已消化得差不多。从2023年至今,已过去近两年时间,经济基本面的底层基础,几乎是无包袱的。如果新一轮经济反转真的到来,其对经济的实际推动效果可能比去年更好,因为去年的基数还不够低,而如今的基数已经足够低。
另一个关键因素是流动性。去年9月18日美联储首次降息,随后在11月和12月继续降息。然而,随着政策不确定性以及贸易摩擦的出现,延缓了美联储2025年的降息速度。目前市场预期美联储可能在9月开始降息,年内至少降息两次,而交易员们甚至认为降息时间可能更早。巧的是,国内经济反转的预期与美联储降息的时间节点可能在未来1至2个月内重叠。
去年9月24日的行情正是在美联储9月18日首次降息之后出现的,今年是否也会出现类似的巧合?考虑到基本面反转和流动性宽松这两个因素未必会立刻同时发生,而可能在7月至9月的某个时间点逐步显现,因此目前市场尚未达到去年9月24日的状态。
目前市场的位置并不像去年那么低,因此需要更加谨慎地选股和选择板块。但从长期来看,许多资产距离回到2021年的高点仍有空间,这意味着有足够的机会和空间去挖掘价值。我们只需耐心等待,仔细观察,待到一切明朗之时,先笃定的自我“洗脑”说服,方能有力地说服世界!
公司声明
本材料为北京和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和聚投资”)发放,材料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本材料所登载产品的历史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也不构成新基金业绩表现的任何保证,北京和聚投资不对使用本材料所引致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投资者应当仔细阅读基金合同,充分了解产品信息、关注投资风险,自主作出投资决策。本材料版权归北京和聚投资所有,未经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转载或给第三方传阅。
上一篇:李学亮的介绍
下一篇:别买!别用!最近销量过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