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填埋场经过生态修复,渐渐蜕变成一片城市绿洲。
◀填埋场渗滤液处理站。
▶场区绿化带种满水果。 本报记者黄敬敏 摄在五象岭森林公园东侧,有一片土地,曾是我市唯一的垃圾填埋场——南宁市城南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承载着处理南宁市建成区范围内生活垃圾的重任。如今,随着生态修复工程的进行,这里渐渐蜕变成一片城市绿洲。
近日,记者走进这片填埋场,目之所及皆是绿意。起伏的坡地上,成片的绿植随风轻摇,四周空气清新,让人难以相信这里曾经年累月地填埋着巨量城市垃圾。填埋场分一、二期库区,一期库区1995年投用,2006年封场;二期库区2006年启用,2016年停收垃圾。
停收垃圾后,受天气影响,垃圾填埋堆体的不均匀沉降或异常沉降,让垃圾和渗滤液有泄漏外排的风险,严重威胁着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环境。
2017年我市对该填埋场启动了生态修复工程,但如何修复才不会影响土壤和周边环境?“通过垃圾堆体整形、铺设防渗导液材料、表面覆土、地表水导流、填埋气体导排、边坡渗滤液有序收集等方式,多管齐下,成功减少雨水入渗量和气体无序排放,有效控制渗滤液产生量,消除了填埋气体扩散带来的安全隐患。”市环境卫生管理处设施管理所副所长许东明介绍,2023年项目顺利通过竣工验收。
来到填埋场渗滤液处理站,工作人员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填埋场每天都会产生大量‘臭黑水’(渗滤液),处理站就像一位‘净化大师’,用各项科技把脏水反复过滤净化。”渗滤液处理站技术人员介绍,处理干净后的水,顺着市政污水管网进入污水处理厂进一步处理。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刺鼻废气,也会被全部收集起来,送到生物除臭系统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产生的污泥会先存进污泥池,再用脱水设备“拧干”水分,最后运到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
通过实施一系列“硬核”措施,如今的填埋场彻底变了模样:8万平方米的绿化苗木郁郁葱葱,17万平方米草地碧草如茵,一簇簇各色三角梅热烈绽放;黄皮果、芒果等果树硕果累累,香飘四溢……呈现出一幅色彩斑斓的生态画卷。
市环境卫生管理处规划建设科高级工程师江浩表示,对填埋场进行封场、植被恢复和景观重建,可以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改善周边生态环境,对促进城市和谐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南宁市在生活垃圾处理领域取得斐然成绩:建成了日处理能力5150吨的其他垃圾处理终端、1700吨的厨余垃圾处理设施等,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各类生活垃圾分类全量处理,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比达73%,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行政村覆盖率也达到100%,形成了绿色低碳的城市废弃物处理新格局。
本报记者冯梓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