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西流(湖北咸宁)
据7月9日新华网报道,北京市市场监管局近日正式发布《北京市网络直播带货平台服务合同(示范文本)(试行)》。该文本系全国首个专门针对直播带货平台经营者与直播间运营者之间的服务合同示范文本,旨在厘清双方权责,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
直播带货,作为新兴的电商模式,近年来呈现出井喷式发展态势。它以其独特的娱乐性、互动性和亲和力,吸引了众多消费者和商家的参与。然而,在这一繁荣景象的背后,也存在着诸多问题,这就凸显出合同范本规范以及行业监管积极作为的重要性。如此语境下,北京发布全国首个直播带货合同示范文本,显然具有样本意义。
直播带货合同范本,是保障各方权益的基石。在直播带货的交易链条中,涉及商家、主播、平台以及消费者等多方主体,关系错综复杂。一份完善的合同范本能清晰地界定各方的权利与义务。对于商家而言,合同能明确产品的质量标准、供应数量、售后服务等关键内容;主播则依据合同知晓自身的推广责任、报酬计算方式以及合规要求;平台通过合同规范主播和商家的行为,保障交易的顺利进行;而消费者也能从合同中受益,当权益受损时,可依据合同条款进行维权。合同范本就好比航海中的灯塔,为直播带货这艘大船在复杂的商业海洋中指引方向,避免因权责不清而触及纠纷的暗礁。
但仅有合同范本,是远远不够的,行业监管的积极作为不可或缺。监管部门应加快直播带货法治化监管建设,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将直播带货纳入有效监管体系。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定期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对那些违规违法的主播和商家依法严惩,形成强大的监管震慑力。
同时,平台作为直播带货的重要载体,在行业监管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平台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做好自律和他律。一方面,完善自身的规则制度,加强对入驻商家和主播的审核管理;另一方面,建立健全诚信评价机制,将粉丝评价、举报、监管部门的调查处罚信息等记入评价系统。把违法失信者拉入黑名单,取消其直播带货资格,从而净化直播带货环境。
此外,人才培养也是推动直播带货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直播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要加大对带货主播的法律培训和行业伦理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推动有条件的主播完成职业转型和升级,为直播带货行业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