拧螺栓的方向要统一、垫片的厚度要一致、泵机和电机连接偏差不能超过0.08毫米……在实训基地内,省特级技师陈辉正手把手将30年的技术经验传授给徒弟;得益于培训讲师的理论支撑,“浙江工匠”雷伟清成功攻克镍基封筒焊接的技术难题,将镍基对接封筒焊接的合格率提升至98.5%以上……
让人才赋能企业,以创新引领发展——作为我市绿色石化行业重地,镇海依托工匠学院建设,正逐渐将这句口号化为现实。2024年,镇海区高技能劳动者在技能劳动者中的占比超35%,居全市前列,创新指数进步排名居全省第一。
不一样的学技体验
入职石化建安5年,钳工任涛涛可谓收获颇丰——参与多项产品创新改造,斩获全国行业技能竞赛冠军,去年还将宁波市“技术能手”称号收入囊中……这离不开工匠学院的培养。
此前,任涛涛在其他企业就职,虽然也有师傅带教,但学习体验截然不同。“之前的经验多是靠时间积累,没有系统性学习过钳工的理论和技术。”他说,进入“东鼎”后才发现,原来技术还能这么学。
任涛涛口中的“东鼎”,正是东鼎工匠学院,作为全国首家绿色石化全产业链工匠学院,已为近百万人次提供线上线下培训,培育出省级工匠17人、市级工匠28人。
一所工匠学院,如何为人才创新赋能?一张安排合理的“课程表”便是答案——两周集中培训安全生产知识,一个月脱产学习理论和技术,为期两年的“师徒合同”还规定了每个月的学习目标和内容。省特级技师、东鼎工匠学院老师陈辉告诉记者,按照这套方案,新人只需两三年便可具备中修到主修的能力。
此外,自主开发的课程和涵盖八大工种的实训基地也让新人少走弯路。目前工匠学院已开发2600余门课程,涵盖绿色石化全产业链的培训。“课程、教材、试题都由一线人员开发,光一个基建运维测量,就整理了4套方法。”陈辉说,与实际生产贴合的实训场地,也让新人在正式上岗前,就能掌握基本操作流程。
在工匠学院的“加持”下,宁波绿色石化行业喜获不少能工巧匠。
老师傅的二次发展
当新人们通过工匠学院收获成长时,老师傅也从中获益匪浅。拥有19年焊工经验的雷伟清对此感受颇深。
作为企业里的技术“扛把子”,雷伟清常被委以攻坚重任,镍基封筒焊接便是其中之一。他告诉记者,这一环节往往在工期收尾阶段,留给技术人员的操作时间仅几个小时。且该技术要求一次成型,一旦失败,返工维修会为企业带来巨额损失。
该怎么办?在一次又一次的实验后,雷伟清想到了工匠学院。“工匠学院的老师多是工程师,我一说问题,他们立即为我提供了指导。”在理论与技术的双重‘加持’下,雷伟清带队研发出用氮气先置换再充氩气的方法,有效解决了充氩不均导致返场重修的问题。
为了激发更多“雷伟清”的创新活力,工匠学院建设起包含260余名专兼职教师的培训队伍和12个技术管理团队,为职工工作提供支持。此外,利用晚间、周末等业余时间,工匠学院还开设技能提升课程,专门帮助有需求的职工精进技能。从新设备、新技术,到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只要职工“点单”,工匠学院均可奉上指导讲解。
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创新实践在行业内涌现——敲击扳手快拆拉绳、动力中心汽轮机高压汽封拆装工具、安全阀背压试压工装……这也为一线生产带来诸多便利。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记者李睿清通讯员王恺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