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旅游报
□ 本报记者 唐伯侬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些消费者会把“飞机锁座”简单理解为都是为了收费。其实不然,“飞机锁座”是基于多方面的考量。
“最初飞机‘锁座’是基于安全的考虑。”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韩玉灵介绍,航司需通过锁定特定座位,比如前几排座位或安全出口附近座位,以确保飞机行驶安全。前排座位可能因安全员固定席位或特殊旅客需求被锁定,安全出口座位则要分配给健壮旅客以协助应对紧急状况。此外,飞机在起飞前需根据实际载重(旅客、行李、燃油)动态调整重心,“锁座”为配载员预留了关键的调整空间。安全与配载平衡是锁座的基本原因,是刚性的、是基于飞行安全的底线。
一位民航业内人士介绍,理论上来说,源于“配载平衡”锁座并不会很多,也不是每个航班必需的。只有航班因为重心平衡原因不满足起飞要求时,会通过调节旅客的座位布局优化重心,提高安全度。部分航司习惯于办理值机时优先预留前排等相对空间宽敞的座位,供后续有特殊需求的旅客使用,所以旅客有时在临近飞机起飞时反而能选到位置较好的座位。
记者了解到,每个航班没有固定的“锁座”占比,具体还是要根据机型决定。一般来说,“锁住”的座位有最前和最后几排,以及安全出口附近的座位。只要“锁座”占比在合理范围,消费者都是可以理解的。事实上,让消费者不满的不是“飞机锁座”,而是航司“锁座”之后又加价出售的行为。